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烏梅性味酸、平。主治收斂生津、安蛔驅蟲。治久咳、虛熱煩渴、久瘧、久瀉、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嘔吐、鉤蟲病、牛皮癬、胬肉。
肉荳蔻性辛,溫。主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冷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加味四逆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附子、炮薑、吳萸、柿蒂、丁香、炙草。 主治:胃寒呃逆。
加味四逆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附子、乾薑、人參、甘草、吳茱萸。 主治:傷寒陰毒證。
加味四逆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附子4錢,杭白芍2錢,焦白朮4錢,炮薑3錢,官桂3錢,人參5錢,甘草4錢。 主治:年老傷寒,惡寒無熱,身重倦卧,手足厥逆者。
加味四逆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附子 3錢,甘草(炙)1錢半,乾薑(炒)1錢半,木香 4分(煨用),白朮 3錢,烏梅2個,肉豆蔻(面煨)1錢半。 主治:傷寒陰寒自利,外熱而不惡熱,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脈雖數而無力,此陽脫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