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救逆: 四逆湯原方以甘草、乾薑、桂枝溫補脾胃,但對於寒邪深入,陽氣衰微之症,單靠溫補脾胃尚不足以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之功,可與乾薑、桂枝相配合,共奏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 助陽化氣: 附子可溫補腎陽,促進陽氣化生,有助於脾胃陽氣的恢復,從而改善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進一步提升整體抗寒能力,更有利於病情的康復。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加味四逆湯中含有溫熱藥物,如附子、乾薑,甘草可以中和其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緩解疼痛、止咳化痰等作用。加味四逆湯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入裏、陽氣虛衰的症狀,甘草可以增強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提高療效。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四逆湯本為溫陽救逆之劑,加入乾薑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更有效地治療陽氣不足、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寒邪入侵之症。
2. 助陽化氣: 乾薑能溫脾胃,助陽氣運化,促進氣血運行。四逆湯中以桂枝為主,溫陽化氣,但若陽氣不足,氣血運行緩慢,則溫陽之力難以充分發揮。加入乾薑可助桂枝溫陽化氣,使溫陽之力更強,療效更顯著。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四逆湯原方以溫陽散寒為主,但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胃脘疼痛者,效果有限。木香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肝經,具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之效,可助四逆湯溫中散寒,緩解寒凝氣滯所致的胃脘疼痛。
- 引藥下行,溫而不燥:四逆湯中以附子、乾薑等溫陽藥為主,容易造成燥熱上行。木香性溫而不燥,可引藥下行,防止溫陽藥過於上行而耗傷陰液,達到溫而不燥的效果。
因此,加味四逆湯中加入木香,不僅能夠增強溫中散寒之效,還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並防止溫陽藥過於上行,使藥力更為平和,臨牀應用更為安全有效。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利水滲濕: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四逆湯原方旨在溫陽救逆,但若患者脾陽虛弱,氣血不足,則溫陽之力難以達至病所。白朮加入後可補脾益氣,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更有效地配合溫陽藥物,促進陽氣回升,改善寒邪凝滯之症狀。
- 助於化濕止瀉:四逆湯主治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腹痛泄瀉等寒凝氣滯之症。白朮具有燥濕止瀉之效,可配合溫陽藥物,溫暖脾陽,化解寒濕,改善泄瀉症狀,進一步增強療效。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斂酸止瀉:烏梅味酸,性斂,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對於四逆湯原方治療寒飲凝滯所致的嘔吐、腹痛、泄瀉等症狀,有加強止瀉的效果。
- 酸溫解毒:烏梅具有解毒作用,可解寒飲之毒,同時其酸性也能中和寒飲的寒性,有助於溫陽散寒,改善寒飲凝滯的症狀。
因此,加味四逆湯加入烏梅,不僅有助於改善寒飲凝滯的症狀,更能起到斂酸止瀉、酸溫解毒的作用,增強療效。
加味四逆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1. 溫脾胃、助陽氣:肉荳蔻性溫,入脾胃經,有溫暖脾胃、助陽氣之效。四逆湯本身以溫陽救逆為主,加入肉荳蔻可增強其溫陽之力,更有效地改善寒邪凝滯、陽氣虛衰之症。
2. 固澀止瀉:肉荳蔻有固澀止瀉之效,可用於治療寒邪客腸、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加味四逆湯中,肉荳蔻可輔助溫陽散寒,同時固澀止瀉,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症狀。
主治功效
加味四逆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附子: 溫經散寒、回陽救逆
- 甘草: 調和諸藥、緩衝毒性
- 乾薑: 暖胃健脾、發汗解表
- 木香: 行氣止痛、化痰消食
- 白朮: 補脾胃虛弱、利水濕
- 烏梅: 收斂固精、生津潤燥
- 肉豆蔻: 溫中理氣、殺蟲止瀉
古代主治
傷寒陰寒自利,外熱而不惡熱,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脈雖數而無力,此陽脫兇候。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歸納出加味四逆湯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盛所致的病症,特別是脾腎虛寒,以及肝腎虛寒引發的相關症狀。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回陽救逆,溫補脾腎:
- 方中附子、乾薑為君藥,大辛大熱,具有強大的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功。附子能溫一身之陽,尤其擅長溫補腎陽;乾薑則溫中散寒,溫脾陽。二藥合用,可迅速溫暖脾腎,驅散陰寒。
- 《醫學見能》中提到「腳冷厥逆,或兼下利清穀者,脾腎之虛寒也,宜加味四逆湯。」以及「洞瀉脾虛腎亦虛,陽微足冷厥難舒。茯苓朮草和中胃,姜附回陽暖氣噓。」均明確指出加味四逆湯適用於脾腎虛寒導致的下利清穀、四肢厥冷等症狀。
- 《傷寒直指》也提到「傷寒陰盛隔陽,身熱面赤,煩躁不能飲水,脈沉細,或伏絕。」可用加味四逆湯,說明此方能用於陰寒內盛,格陽於外的危重證候。
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 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脾虛導致的運化失常和水濕內停。
- 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可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瀉。
- 古文提到「滑脫不禁者,加烏梅二個,木香(煨用)三分。」說明烏梅的酸收之性可增強止瀉作用。
溫肝散寒,緩急止痛:
- 古文提到「前陰暴縮,或兼轉筋入腹者,肝腎之虛寒也。宜加味四逆湯。」以及「前陰暴縮總虛寒,姜附烏頭急與餐。苓草參歸仍共濟,不難填腎與溫肝。」指出加味四逆湯可用於肝腎虛寒導致的前陰收縮、筋脈拘攣等症。
- 方中加入木香可行氣止痛,舒緩肝氣鬱滯,緩解腹痛等症狀。
- 對於肝邪侮脾者,還可加肉桂溫補肝腎,散寒止痛。
調和藥性,顧護正氣: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附子、乾薑的燥烈之性,並能益氣補中,顧護正氣。
- 古文根據病情的不同,在原方基礎上靈活加減,如「陽虛寒甚者,加附子一、二錢。」「腹痛者,加木香三、四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總結
加味四逆湯是一個溫陽散寒、補益脾腎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盛,尤其是脾腎虛寒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腹痛、前陰收縮等。其通過溫補陽氣、健運脾胃、溫暖肝腎,達到驅散陰寒、扶助正氣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附子、 炮薑、 吳萸、 柿蒂、 丁香、 炙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附子、乾薑等有毒中藥,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四逆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附子、炮薑、吳萸、柿蒂、丁香、炙草。 主治:胃寒呃逆。
加味四逆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四。 組成:附子、乾薑、人參、甘草、吳茱萸。 主治:傷寒陰毒證。
加味四逆湯, 出處:《醫學探驪集》卷三。 組成:附子4錢,杭白芍2錢,焦白朮4錢,炮薑3錢,官桂3錢,人參5錢,甘草4錢。 主治:年老傷寒,惡寒無熱,身重倦卧,手足厥逆者。
加味四逆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附子 3錢,甘草(炙)1錢半,乾薑(炒)1錢半,木香 4分(煨用),白朮 3錢,烏梅2個,肉豆蔻(面煨)1錢半。 主治:傷寒陰寒自利,外熱而不惡熱,口渴而不喜冷,四肢厥冷,脈雖數而無力,此陽脫兇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