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per-heat and lower-cold syndrome

上熱下寒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5-09-13

「上熱下寒證」是一種中醫所說的「寒熱錯雜」的病證。簡單來說,就是身體上部有熱,下部卻有寒,導致陰陽不調,氣機升降失常。

根據漢朝《傷寒論》原文,提到:「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這種情況常見的症狀有:

  • 想吐或乾嘔
  • 腹部疼痛
  • 胸口煩熱、悶脹不適
  • 舌頭顏色偏淡或偏紅,舌苔可能白或黃
  • 脈象細弱或偏快(脈數)

用白話來理解,這種病證的成因大致是以下程序:

  1. 原本腸胃就偏寒 ,當外來熱邪入侵時,卻被寒氣阻隔。
  2. 熱氣無法下降,就滯留在上部,引發胸口煩熱、想吐。
  3. 寒氣則困在下部,讓腸胃受寒,出現腹痛。
  4. 寒熱互相牽制,氣機不暢,才會造成種種不適。
古代中國人發現上熱下寒的狀態
古代中國人發現上熱下寒的狀態

後世醫家對於這句話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名醫成無已認為,這是外邪傳入體內,結果形成「上熱下寒」的狀態。

尤在涇認為,這不是單一部位的病,而是「三焦(上焦、中焦、下焦)都病了」,其中最根本的問題在「胃」,而邪氣本質是寒氣。

程知認為這是「陰陽不交」,腹部有陰寒,陽氣進不去,就會腹痛。上部有陽熱,陰氣進不去,就會嘔吐。這是「上下失和」的典型表現。

秦之楨認看法更極端,認為是「三焦都發熱」,胸中的熱是上焦有熱,胃中的邪氣是中焦有熱,腹痛是下焦有熱。

後世醫家雖有不同見解,但大多圍繞這個「上熱下寒、陰陽不調」的病機。所以典型症狀就會出現

  • 想吐、乾嘔:因為熱氣往上衝。
  • 腹痛:由於寒氣凝聚在腸胃。
  • 胸口煩熱:熱邪停留在上焦。
  • 全身氣機不暢:會覺得腹中滿悶、胸膈不舒。

事實上,傳統中醫的許多證候,本身也會出現上熱下寒,常見如下:

  • 寒熱互結證:也是寒熱混雜,但主要表現是心下痞硬、不痛,而不是腹痛。
  • 陽明腑實證:腹痛屬於「實熱阻滯」,疼痛堅硬、拒按,常伴便秘;而上熱下寒的腹痛屬寒痛,遇熱會減輕。
  • 少陽合病或兼里實證:會有明顯的少陽症狀,如寒熱往來、口苦咽乾,而上熱下寒則沒有這些表現。
  • 脾虛寒濕證:腹痛多是隱隱作痛,喜歡按壓,並伴隨下痢;而上熱下寒證的腹痛較劇烈。
    少陰病相關證候(如陽虛陰盛、水泛、格陽等):這些都與腎陽虛衰或水邪相關,症狀會有四肢冰冷、下利清谷、水腫等,與上熱下寒證的「胸熱、欲吐、腹痛」有所不同。
  • 厥陰蛔厥證:厥陰病的本質就是上熱下寒,甚至有機會吐出蛔蟲。

改善「上熱下寒證」治療的核心在於,必須要先清上焦之熱,再溫下焦之寒,調和胃氣,使升降有序。

《傷寒論》中提到用黃連湯作為主方。黃連能清上熱,乾薑、桂枝能溫下寒,再配合人參、半夏等藥材調和中焦、止嘔、補虛。

這種方法既不是單純清熱,也不是單純溫補,而是「上清下溫,寒熱並治」,以恢復陰陽調和。

古人運用上清下溫,寒熱並治的方法改善上熱下寒
古人運用上清下溫,寒熱並治的方法改善上熱下寒

上熱下寒的現象,在現代人是非常普遍的,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絕大多數的人體內都有上熱下寒的現象,只是型態不同,可以參考底下的經絡分析內容。

造成上熱下寒證的主要原因

了解5種常見致病因素

1

感冒傷寒後遺症

感冒傷寒後遺症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1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舌苔淡薄白
3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弱脈細脈數脈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乾嘔嘔吐潮熱口乾口渴腰部冷涼手腳冰冷大便溏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胃腸脹氣嘔吐乾嘔心胸煩熱胸悶胸痛下腹部痛腹痛

常用方劑

中醫治療此證候的經典方劑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現代人高機率出現上熱下寒的現象,最常見的經絡型態就是「上實下虛」,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上熱下寒型態,精確呈現出現代人體內「寒熱複雜」的複雜體質現象。

2025年9月,某會員透過FB社團分享,他經常感到很燥熱,但是他其實經常看中醫,服用過一些寒涼藥物,效果卻不好。而這種現象,已經成為一種體質現象,長期困擾著他。

以下是其中一張他分享的經絡圖,可以清楚看到,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他的膽經與腎經還是虛證,上半身的三焦經、肝經與胃經出現實證,這確實是非常火熱的,這也是另一種型態的「上熱下寒」。

長期感到上熱下寒的經絡現象
長期感到上熱下寒的經絡現象

事實上,他在冬季的時候,會出現一派陽虛火熱現象,所以在根本上他的體質是非常陰寒的。

這類體質的人,一定要從根本上改善體內陰寒的現象,才有可能化解體內的燥熱現象,這就是許多現代疾病背後的經絡模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傷寒來蘇集·傷寒論注·黃連湯證》 「此熱不發於表,而在胸中,是未傷寒前所蓄之熱也。邪氣者,即寒氣也。 夫陽受氣於胸中,胸中有熱,上形頭面,故寒邪從脅入胃。《內經》所謂『中於脅則下少陽』者是也。 今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熱不得降,故上炎作嘔;胃脘之陽不外散,故腹中痛也。 熱不在表,故不發熱;寒不在表,故不惡寒。胸中為里之表,腹中為里之里。此病在焦府之半表里,非形軀之半表里也。」
  • 《傷寒指掌·少陽本病述古》 「邵評:因上熱下寒,格拒中宮,故腹痛而嘔吐,用黃連湯開鬱而和上下也。 且黃連湯與小柴胡湯,俱是枢機之劑,而為和法。小柴胡和其表里,黃連湯和其上下,同一和法,而有橫直之不同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載入討論區...

證候搜尋

輸入證候名稱或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