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珍湯

SHI J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宙視瑤函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20%
心經 19%
胃經 13%
肺經 9%
腎經 5%
膽經 4%
心包經 4%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十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和毒性: 十珍湯屬於溫補藥性,但其中部分藥材如鹿茸、人參等,藥性較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可使藥效更柔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傷陰。

2. 補脾益氣,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正氣,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利用,使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使藥性更完整,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珍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之效。十珍湯多用於治療虛寒證,如脾腎陽虛、氣血不足等,而生薑可助藥力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

2. 和胃止嘔: 生薑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患者因脾胃虛寒、寒邪犯胃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因此,生薑在十珍湯中起到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更好地治療虛寒證。

十珍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和胃健脾,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
  2. 緩解藥性:十珍湯中多用滋陰補血之藥,性偏寒涼,大棗可中和藥性,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因此,大棗在十珍湯中既能補益脾胃,又能緩解藥性,起到協調藥性、提高藥效的作用。

十珍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調和營血: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解痙的功效。十珍湯多用於治療婦科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白芍能緩解經期疼痛,調節血瘀,改善血液循環,使經血運行通暢,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2. 滋陰養血,補虛扶正:白芍具有養血滋陰的功效,能補益肝腎,使氣血充足,對於氣血虛弱、面色蒼白、乏力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十珍湯本身為滋補性方劑,白芍的加入更能增強其補虛扶正的效果,使患者體質得到改善。

十珍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十珍湯中多以補益氣血爲主,但同時也可能存在氣血瘀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使補益效果更佳。

二、疏散風寒: 十珍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虛、體弱乏力等症,而風寒往往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病情。川芎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可以幫助疏散風寒,減輕症狀,增強補益效果。

十珍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 十珍湯以補血養血為主要功效,而當歸性溫味甘,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可改善氣血虛弱、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與方劑補血養血的功效相符。
  2. 和血潤燥: 當歸還具有潤燥生津之效,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便祕等症狀。十珍湯中包含許多滋補藥材,容易產生燥熱之氣,加入當歸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因此,當歸在十珍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補血活血,又能和血潤燥,使藥效更完善,療效更顯著。

十珍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益精: 熟地黃性溫,味甘,入腎經,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十珍湯作為補腎壯陽之方,以熟地黃為君藥,能補腎精不足,改善陽痿早洩、腰膝痠軟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熟地黃甘潤性溫,能調和方中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等副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利於身體吸收。

主治功效


十珍湯主治功效分析

十珍湯,由甘草、生薑、大棗、白芍、川芎、當歸及熟地黃組成,其組方精妙,兼顧補益與調和,旨在治療血虛引起的諸多症狀。根據《審視瑤函》的記載,十珍湯主治「虛損血枯,上攻目痛」,並能「滋陰降火,養血清肝」。以下將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及功效:

組方功效分析:

  • 補益氣血,滋養陰精: 方中熟地黃為君藥,滋陰補腎,養血生精,是滋補陰精的要藥。當歸、白芍亦為養血之品,當歸更兼活血潤燥之功,白芍則能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大棗則補脾益氣,協同諸藥,以達氣血雙補之效,奠定了補虛的基礎。
  • 調和營衛,溫陽散寒: 生薑辛溫,能散寒暖胃,活血通絡,亦可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並能解毒止痛,緩和藥性,避免過於滋膩。
  • 活血行氣,疏達肝氣: 川芎辛溫走竄,能活血行氣,疏風止痛,在此可疏達肝氣,避免肝氣鬱結而生熱。諸藥合用,使氣血流暢,陰陽平衡。

治療原理分析:

《審視瑤函》提到「赤痛如邪症,多招寒熱魔,下虛兼上實」,點明瞭此症的病機所在:患者體內陰血不足,虛火上炎,導致目痛、頭痛、寒熱交作等症狀。而「肝腎俱虛,故熱在內,而陰虛火動,寒者榮衛虛損」,則指明病位在肝腎,且為虛實夾雜之證。十珍湯的配伍,正是針對此病機而設:

  • 補虛為主: 通過熟地黃、當歸、白芍等藥物補益精血,填補下虛,充養肝腎,使陰液充足,以制約虛火。
  • 清降虛火: 滋陰的同時,肝氣得以疏達,虛火自然得以清降,避免虛火上炎。
  • 調和氣血: 通過川芎、生薑等藥物活血行氣,溫陽散寒,使氣血運行暢通,營衛調和。
  • 標本兼顧: 十珍湯非單純的補藥,亦能調和氣血,疏達肝氣,使氣血陰陽恢復平衡,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主治功效總結:

綜合而言,十珍湯針對「虛損血枯,上攻目痛」之症,以補虛為主,兼顧疏肝、清熱、調和氣血。其主要功效包括:

  • 補益氣血: 填補精血不足,改善血虛症狀。
  • 滋陰降火: 滋養陰液,抑制虛火,緩解虛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 疏肝理氣: 疏達肝氣,使其條暢,緩解肝氣鬱結。
  • 活血通絡: 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瘀症狀。
  • 調和營衛: 調和機體陰陽平衡,增強體質。

由此可見,十珍湯並非僅針對婦人經期不調,對於血虛導致的目痛、頭痛、寒熱交作等症狀,亦有良好的療效。其組方精巧,配伍得當,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川芎7分,炙甘草4分,黨參2錢,熟地2錢,黃耆1錢5分,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白朮1錢,桔梗1錢。
水2鐘,加大棗2個,煎7分,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珍湯是一首補血調經的方劑,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結膜炎瘧疾女性不孕症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眼睛紅痛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十珍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四物(地用熟)、合六君子(甘草用炙),加煨薑、大棗。 主治:婦人經行適來或斷,斷而復來,或5-6日,或10餘日,腹不痛、屬血虛者。

十珍湯, 出處:《喉科紫珍集》卷上。 組成:川芎7分,炙甘草4分,黨參2錢,熟地2錢,黃耆1錢5分,當歸1錢,白芍1錢,茯苓1錢,白朮1錢,桔梗1錢。 主治:咽喉諸症,膿出之後,氣血俱虛,不能收口,或飲食不思,虛熱惡寒。

十珍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當歸(酒浸)1錢,黃耆(蜜炙)1錢,肉蓯蓉(酒洗)1錢,白茯苓8分,白芍藥8分,熟地黃8分,麥門冬(去心)8分,陳皮7分,半夏(薑汁浸,水洗7次)7分,肉桂(去皮)7分,五味子7分,砂仁7分,川芎7分,木香甘草(炙)5分,龍骨(火煅)5分,牡蠣(煅)5分。 主治:無子。

十珍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生地(酒洗)2錢,當歸(酒洗)1錢半,白芍(炒)1錢半,地骨皮(炒)1錢半,知母(鹽酒拌炒)1錢半,丹皮(童便浸,炒)1錢半,天門冬(去心)1錢半,麥門冬(去心)1錢半,人參(去蘆)5分,甘草梢5分。 主治:滋陰降火,養血清肝。主治:赤痛如邪症。陰虛火動,目赤痛,頭痛,寒熱交作,如風寒瘧疾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