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茯苓湯

BAN XIA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婦人良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21%
心經 18%
肝經 13%
胃經 10%
腎經 8%
膽經 5%
心包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半夏,可針對痰濕阻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起到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作用。
  2. 調和脾胃:半夏兼具健脾和胃之功,能緩解脾胃濕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茯苓則擅長健脾滲濕,與半夏相輔相成,共同調和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改善消化吸收。

半夏茯苓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半夏辛溫燥濕,但容易耗傷脾氣,茯苓可補脾益氣,協調半夏燥濕之弊,使藥性平和,利於脾胃運化,達到祛痰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
  2. 和解藥性: 半夏性溫,易傷陰,茯苓性平,可緩解半夏燥烈之性,使藥性平和,不易傷及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半夏茯苓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虛濕盛所致之痰飲病證,如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方中包含熟地黃,其性味甘、微溫,歸肝、腎經,為滋補肝腎、養血生津之上品。熟地黃在方中扮演著調補肝腎,滋陰養血的重要角色。由於本方主攻化痰利濕,加入熟地黃可以平衡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性質,防止傷害脾胃陽氣,同時增強身體正氣,使祛邪而不傷正。此外,熟地黃還能滋養肝腎,對於長期體弱多病,肝腎不足導致的水濕運化失常,具有良好的調理效果。因此,熟地黃在半夏茯苓湯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提高整體療效,還可預防病情復發,促進患者康復。

半夏茯苓湯的組成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半夏茯苓湯主治濕痰阻肺,脾胃不和之症,陳皮的加入可助半夏、茯苓理氣健脾,使痰飲得以化解,脾胃運化功能得以恢復。
  2. 調和藥性:半夏味辛、苦,性微寒,茯苓味甘、淡,性平。陳皮的加入可以調和半夏、茯苓的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和緩。

半夏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了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生薑、烏梅以及細辛等藥材。其中,細辛的應用有其深層意義。根據中醫學理論,細辛性溫味辛,歸肺、腎經,能散寒止痛,通竅行氣,對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牙痛等症狀效果顯著。在半夏茯苓湯中,細辛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化痰、利水、調理氣機的作用。細辛的辛香走竅特性,可助藥力達至病所,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尤其對於因寒濕阻滯所致的各種痰飲病證,細辛能有效促進痰液排出,緩解相關不適,是該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重要藥材。

半夏茯苓湯為一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痰濕內阻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胸悶、噁心、嘔吐等。其組成中包含半夏、茯苓、陳皮、甘草與生薑,而加入紫蘇葉則是為了增強方劑的行氣化痰之效。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散寒解表、理氣寬中、行氣化痰的作用。在半夏茯苓湯中,紫蘇葉能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溫中散寒、化痰止咳的功效。尤其對於感受風寒或飲食不慎引發的胸膈痞滿、咳嗽痰多等症狀,紫蘇葉能夠促進氣機暢通,加速痰濕排出,從而緩解病患的不適。此外,紫蘇葉還具有一股清香,能增進食欲,適合用於伴有胃腸不適的患者。總體而言,紫蘇葉在半夏茯苓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的智慧,即通過不同藥物間的協同作用,達到調理人體機能、恢復健康的最終目的。

半夏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痰濕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頭暈、噁心、胸悶等。此方由多種草藥組合而成,其中川芎為重要成分之一。川芎,性溫味辛,歸肝經,具有活血行氣、袪風止痛的功效。在半夏茯苓湯中,川芎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所,增強療效,同時其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幫助消除由痰濕引起的血液循環不暢,改善頭部血供,減輕頭痛、頭暈等症狀。此外,川芎還能調節氣血,對整體健康有正面影響,使半夏茯苓湯在祛痰濕的同時,兼顧調理人體氣機,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半夏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包括了半夏、茯苓、陳皮、甘草、生薑及大棗等,而加入人參則是為了提升整體方劑的療效。人參在中醫學中被視為補氣聖品,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益智安神之功效。在半夏茯苓湯中,人參能夠強化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虛濕阻所致的水腫、食少、乏力等症状有顯著改善作用。此外,人參還能調節免疫系統,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配合半夏與茯苓等藥物,人參使整個方劑在祛濕化痰、健脾利水的基礎上,更增添了補氣養陰的效果,適合治療因氣虛濕滯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

半夏茯苓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緩解半夏燥性: 半夏性燥,容易傷陰耗津,而白芍性涼,可滋陰潤燥,緩解半夏的燥性,防止其對胃腸造成過度刺激。
  2. 調和脾胃,健脾益氣: 白芍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健脾益氣等功效。與半夏、茯苓配合,能更好地調和脾胃,健脾益氣,促進水濕代謝。

半夏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痰濕阻滯所導致的胸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此方由多種中藥材精選配伍而成,其中包含半夏、茯苓、陳皮、生薑、大棗及桔梗。桔梗在此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性平、味苦辛,歸肺經,具有宣肺化痰、利咽排膿的功效。桔梗能引導其他藥物上行至肺部,促進肺氣宣發,使痰濕得以順利排出,從而減輕痰濕所致的諸多不適。同時,桔梗與半夏相輔相成,增強了整體方劑化痰止嘔的效果。因此,桔梗在半夏茯苓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升清降濁”的治療原則,對於改善痰濕困脾的病態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半夏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半夏性辛溫,茯苓性甘淡,皆偏燥性。甘草性甘平,味甘性緩,能調和半夏、茯苓的燥性,避免傷陰耗津,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的作用,與半夏、茯苓合用,可增強其止咳化痰、健脾利濕的功效,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夏茯苓湯」的主要成分有半夏、茯苓、熟地黃、陳皮、細辛、紫蘇葉、川芎、人參、白芍、桔梗、甘草等。這種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產後頭暈,其病因是由於懷孕期間胸中殘留的痰飲未能消除,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上產後血盛氣弱的情況下,血液無法得到氣的推動而逆流上衝。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功效。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心氣不足、咽喉腫痛等症狀。

白芍以其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的功效而聞名。適用於治療肝陰不足、腹痛泄瀉等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等作用,對於咳嗽、哮喘、嘔吐等症狀有良好效果。

陳皮性溫,味苦辛,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等功效。特別適用於肺失宣肅、脾失健運等症狀。

川芎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等多重功效著稱,適用於治療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水腫、尿路感染等症狀。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功能等多種功效,適用於治療氣血兩虛、面色蒼白等症狀。

熟地黃以其補血、滋陰、益精等功效,常用於改善貧血、肝腎陰虛等症狀。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等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等症狀。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半夏2錢, 赤苓1錢, 陳皮(去白)5分, 甘草5分, 黃芩5分, 生薑3片。
煎作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半夏茯苓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半夏茯苓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妊娠嘔吐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嘔吐睡眠障礙暈眩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茯苓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三。 組成:熟半夏、白茯苓。 主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

半夏茯苓湯, 出處:《金匱翼》卷五。 組成:半夏2錢,赤苓1錢,陳皮(去白)5分,甘草5分,黃芩5分,生薑3片。 主治:熱痰,嘔逆頭痛。

半夏茯苓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半夏(湯洗)1兩,白茯苓(去皮)1兩,陳皮(去白)1兩,白朮1兩,丁香5錢,縮砂5錢,粉草3錢。 主治:産前胸中宿有痰飲,産後多致眩暈。

半夏茯苓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二引張氏方。 組成:半夏(泡洗7次,炒黃)2兩半,陳皮2兩半,白茯苓2兩,縮砂仁1兩,甘草4兩。 主治:妊娠痰逆不思食,妊娠惡阻,惡聞食氣,胸膈痰逆,嘔吐惡心。

半夏茯苓湯, 出處:《産育保慶》卷上。 組成:半夏(湯洗)3兩,茯苓1兩,熟地1兩,陳皮6錢,細辛6錢,蘇葉6錢,川芎6錢,人參6錢,芍藥6錢,桔梗6錢,甘草6錢。 主治:産後眩暈,胸中宿有痰飲,阻病不除,産後多致眩暈,又血盛氣弱,氣不使血,逆而上攻。

半夏茯苓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半夏30铢,茯苓18铢,乾地黃18铢,橘皮12铢,細辛12铢,人參12铢,芍藥12铢,旋覆花12铢,芎藭12铢,桔梗12铢,甘草12铢,生薑30铢。 主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空煩吐逆,惡聞食氣,頭眩重,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卧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