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陰降火湯

ZI YIN JIANG HU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沈氏尊生書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5%
心經 15%
腎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胃,提高藥效吸收: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滋陰降火湯往往藥性偏寒涼,加入大棗可緩解寒涼之性,並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2. 緩解藥物毒性,增強療效: 大棗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部分中藥的毒副作用,例如滋陰降火湯中可能含有較寒涼的藥材,大棗可以起到平衡寒涼之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同時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燥熱、口乾舌燥、咽喉幹痛等症狀,麥門冬能有效滋陰降火,緩解不適。
  2. 清熱解毒:麥門冬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清解體內虛火,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痤瘡、溼疹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燥熱、口渴、便祕、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緩解症狀。
  2. 清熱解毒: 生地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因此,生地黃在滋陰降火湯中起到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養血: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之功效。其能滋養肝陰,緩解陰虛火旺所致的口燥咽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與滋陰降火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2. 緩解肝火: 白芍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頭暈目眩等症狀。肝火上炎常伴有口苦咽乾、目赤腫痛等症狀,白芍能滋陰降火,有助於緩解肝火上炎。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緩解陰虛火旺: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所致的口燥咽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月經不調等症狀,當歸能滋陰補血,使陰陽平衡,達到降火的目的。
  2.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當歸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陰虛火旺所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緩解臨牀症狀。

因此,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當歸,可發揮其滋陰補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改善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熟地黃」的主要原因是:

  1.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其能滋補腎陰,改善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潮熱盜汗等症狀。
  2. 緩和藥性: 熟地黃能緩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燥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性平和,達到滋陰降火的目的。同時,熟地黃也能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陰虛體質的恢復。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在於:

  1. 健脾益氣,助運水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水濕停滯的情況,從而促進陰液生成,滋養陰分。
  2. 配伍增效,緩解燥烈:白朮與其他滋陰降火藥材相配伍,能有效緩解滋陰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導致脾胃受損,進一步促進陰陽平衡,達到滋陰降火的最佳效果。

白朮的加入,既能提升藥方整體的補益功效,又能平衡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協調,更能有效地滋陰降火,恢復身體健康。

滋陰降火湯中包含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滋陰潤燥: 天門冬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陰虛火旺、燥熱傷肺所致的口乾舌燥、咳嗽痰少、心煩失眠等症狀,天門冬能有效緩解。
  2. 清熱降火: 天門冬性寒,能清熱降火,對於肺熱、胃熱、肝熱等症狀都有輔助治療作用。配合其他清熱瀉火藥物,能更好地達到滋陰降火的效果。

因此,天門冬是滋陰降火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改善陰虛火旺、燥熱傷肺等症狀。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助藥力滲透: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滋陰降火湯多以滋陰潤燥為主,加入陳皮可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脾胃,使藥力更好地發揮。
  2. 緩和藥性,防止寒涼過度: 滋陰降火湯多以寒涼藥物為主,陳皮的溫性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防止損傷脾胃。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病傷陰,或陰虛火旺引起的口渴、燥咳、便祕等症狀,知母能有效清熱降火,滋養陰液,改善症狀。
  2. 知母與方中其他藥材相配伍,能更好地發揮其功效。例如,知母與生地黃、麥冬等藥材合用,可增強滋陰降火之效,同時又能緩解知母的寒性,避免寒涼過度。

總而言之,知母的加入,是滋陰降火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它能有效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滋陰降火湯是一種用於滋陰和降低內火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的黃柏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黃柏性寒,味苦,歸腎、膀胱經,主要功效為清熱燥濕、解毒。其主要成分可有效清理體內的熱邪,特別是熱入血分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燥咽乾、心煩失眠等,這些都是內火旺盛的表現。當陰液不足時,容易導致熱邪的產生,而黃柏的寒性能夠幫助清理這些過多的熱氣,達到滋陰降火的目的。此外,黃柏也能配合其他藥材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改善陰虛火旺的患者所出現的各種不適,因此在滋陰降火湯中,黃柏的加入是十分必要的,使方劑的效果更加全面且有效。

滋陰降火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滋陰降火湯多以苦寒之藥爲主,甘草的加入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可益氣補中,緩解滋陰降火湯可能帶來的脾胃虛弱症狀。此外,甘草還有解毒功效,可以減輕火毒對身體的損害,增強滋陰降火湯的療效。

綜上所述,甘草在滋陰降火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滋陰降火湯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滋陰降火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涵蓋範圍廣泛,具體包括:

  • 火燥血少,氣不得降而淋 (古代主治)
  • 咳嗽吐血,咯血:如《幼幼集成》指出「有咳嗽而吐血者,此心腎水火不升降,火炎無制,肺胃枯燥。宜滋陰降火湯。」《幼科鐵鏡》也提到「有咳嗽而吐血者,庸醫多以童子癆治之。誤矣,此乃腎水心火不相升降。火炎無制。治宜滋陰降火湯。」以及《脈症治方》指出其能治「男子陰虛火動,骨蒸勞熱,咳嗽,吐紅,吐痰等」
  • 陰虛痰結:《幼科發揮》和《幼科鐵鏡》均提到其可治療「陰虛痰結」。
  • 骨蒸勞熱,潮熱:《痰火點雪》記錄了使用滋陰降火湯加味治療太學之子骨蒸勞熱的案例。《脈症治方》也提到能治「男子陰虛火動,骨蒸勞熱」。
  • 盜汗,發熱:《雜病廣要》提到其加減方可用於治療失血、發熱盜汗等症狀。《養生類要》也指出其可治療「陰虛火動,盜汗發熱」。
  • 眩暈:《雜病廣要》指出「有色傷氣逆不歸元而眩暈者,滋陰降火湯」。
  • 喉科疾病:《喉舌備要秘旨》提到「治喉內有腫」,「如無潮熱,方可用此方」。《喉科秘訣》提到可用於治療「虛熱喉初起,腎水枯竭,命門相火上衝」的情況。
  • 牙宣:《先哲醫話》提到「牙宣宜滋陰降火湯」。
  • 哮喘:《先哲醫話》提到「哮喘脈數屬陰虛火動者,宜滋陰降火湯」。
  • 螢星滿目症:《審視瑤函》中記載該方可用於治療因「耽酒嗜燥,勞心竭腎,痰火上升」導致的「螢星滿目症」。
  • 肝腎陰虛,復感表邪:《重訂通俗傷寒論》提到:「若肝腎陰虛。復感表邪。宜滋陰降火湯。」

治療原理

滋陰降火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滋陰降火法則,針對陰虛火旺的病機進行治療。

  1. 滋陰: 方中重用熟地黃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當歸白芍養血調經;麥門冬天門冬潤肺養陰生津;玄參滋陰降火,這些藥物共同起到滋補陰液的作用,以補充體內虧虛的陰液。

  2. 降火: 黃柏知母清熱瀉火,燥溼解毒,是方中降火的主要藥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加強了降火的作用。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散結,使氣機通暢,有助於降火。遠志用來交通心腎。

  3. 補氣健脾: 白朮健脾燥溼,與滋陰藥物配伍,可以防止滋陰藥物過於滋膩礙胃;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

  4. 引火下行:《類證治裁》提到滋陰降火湯外用「津調附子末,涂湧泉,引熱下行」的方法,治療虛寒之症,體現了引火下行的治療思路。

  5. 水火既濟:《滇南本草》提到「以滋陰降火治之」,機理為「陰陽合而血氣固守,水火濟而骨蒸自退」,說明滋陰降火湯通過滋陰降火,使水火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藥物組成

滋陰降火湯的組成在不同醫書中略有差異,但基本組成包括:

  • 四物湯: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部分方劑會去除川芎)
  • 滋陰藥:麥門冬、天門冬、玄參
  • 清熱藥:知母、黃柏、黃芩(部分會用)
  • 其他:陳皮、甘草、白朮、大棗

各藥物的功效在原始資料已列出,不再贅述。

總結

滋陰降火湯是一個經典的滋陰降火方劑,其應用廣泛,療效確切。通過滋陰降火,補益氣血,調理脾胃,達到平衡陰陽,恢復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不同醫家根據自己的經驗和患者的具體情況,會對方劑進行加減變化,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 當歸 白芍 白朮 天門冬 熟地黃 陳皮 知母 黃柏 炙甘草炙 生薑 大棗 麥門冬 組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降火湯是一道中藥方劑,在使用時應遵醫囑,不可擅自服用。此外,滋陰降火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患者在服用時應注意觀察自身的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皮膚結節遺精視物變形白睛溢血血灌瞳神遠視膀胱炎氣喘貧血耳聾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肺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降火湯, 出處:《金鑑》卷四十。 組成:大補陰丸加麥冬、天冬、當歸、白芍、炙草、縮砂。 主治:陰虛火旺無制,妄行傷金,肺痿咳嗽。

滋陰降火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當歸1錢半,黃柏(鹽水炒)1錢半,知母1錢,牛膝1錢,生地1錢,白芍1錢2分,甘草梢8分,木通8分。 主治:火燥血少,氣不得降而淋。

滋陰降火湯, 出處:《喉舌備要秘旨》。 組成:熟地5分,元參3錢半,麥冬1錢半,生芍藥1錢半,丹皮1錢半,澤瀉1錢,北沙參3錢,女貞3錢,金钗石斛1錢半,天冬1錢半。 主治:陰虛火旺之喉症。

滋陰降火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當歸1錢,川芎1錢,白芍1錢2分,川黃柏(蜜水炒)1錢,生知母1錢,懷熟地黃1錢5分,天花粉1錢,生甘草1錢,玄參2錢,桔梗(去蘆)3錢。 主治:降火滋陰。主治:虛火上升,喉內生瘡。

滋陰降火湯, 出處:《紅爐點雪》卷二。 組成:知母(乳蒸)1錢,黃柏(童便蒸)9分,甘草3分,黃芩(酒蒸)4分,麥門冬(去心)4分,龍膽草(童便蒸)4分,白馬骨頭(酥油3分炙)1錢4分,黑玄參4分,丹參1錢,薑1片,茅根1撮。 主治:痰中帶血,五心潮熱,午後陰虛火動,脈浮而數。

滋陰降火湯, 出處:《喉科秘訣》卷上。 組成:生地2錢,元參2錢,天冬2錢,白芍1錢,麥冬2錢,鹽柏1錢,桔梗1錢,枯芩1錢,梔子7分,甘草3分,知母1錢,山豆根5分,丹皮1錢,澤瀉1錢,薄荷5分(自汗不用)。 主治:虛熱喉。腎水枯竭,命門相火煎急,腎陰不能降,虛火衝喉,微微礙痛,不惡寒,獨怕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