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湯

GOU T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心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5%
腎經 7%
胃經 7%
膀胱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鉤藤湯中加入橘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 鉤藤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風眩暈、心煩易怒等症。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效。其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進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有助於改善眩暈、心煩等症狀。
  2. 配合鉤藤,清熱平肝: 鉤藤性寒,善於清熱平肝,但其偏於清降肝火,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的病症效果相對不足。橘紅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配合鉤藤,共同達到清熱平肝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鉤藤湯以「鉤藤」為名,其組成中自然包含「鉤藤」,此乃藥方命名原則使然。

「鉤藤」為方劑的君藥,其具有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的功效,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風火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痙攣等症狀。

故鉤藤湯以「鉤藤」為名,既能彰顯方劑的主藥,亦能表明其主治方向,更便於後人理解與應用。

鉤藤湯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考慮其平肝熄風之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歸肺、脾、肝經。其具有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同時,天南星與鉤藤、石決明等藥物相伍,能加強平肝熄風之效,並能清熱解毒,促進整體療效。

鉤藤湯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鉤藤亦有平肝熄風之功,二者合用,可更有效地平息肝陽上亢,治療因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祛風止痙: 天麻可祛風止痙,與鉤藤、石決明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肝風內動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總之,天麻在鉤藤湯中,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平肝熄風、祛風止痙的功效,有效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症狀。

鉤藤湯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的功效。鉤藤湯主治肝風內動,筋脈拘急所致的痙攣、抽搐、眩暈等症。白僵蠶可與鉤藤、天麻等藥物相配伍,共同發揮息風止痙作用,緩解患者的症狀。
  2. 化痰通絡:白僵蠶具有一定的化痰通絡作用,可幫助疏通經絡,解除筋脈阻滯,進一步緩解痙攣、抽搐等症狀。這與鉤藤湯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鉤藤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鉤藤湯以鉤藤、川芎等藥物清熱平肝,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與鉤藤等藥物相輔相成,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2. 緩解副作用:鉤藤湯中部分藥物具有一定的寒涼性質,可能會對脾胃造成一定的損傷,人參能益氣健脾,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鉤藤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增強鎮靜安神效果: 鉤藤本身具有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而遠志則以安神定志、益智開竅見長。兩者合用,能加強鎮靜安神效果,更有效地控制肝風內動,治療眩暈、失眠等症狀。
  2. 促進氣血運行: 遠志還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由於肝風內動引起的頭部血液循環障礙,進一步緩解眩暈、頭痛等症狀。

因此,遠志在鉤藤湯中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更全面地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各種病症。

鉤藤湯中加入石菖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清熱豁痰之效: 石菖蒲性辛溫,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散風止痛之功。與鉤藤、天麻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豁痰之效,並解除痰濁阻滯所致之眩暈、頭痛等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石菖蒲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有效成分吸收,增強治療效果。

鉤藤湯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鉤藤湯中,犀角可與鉤藤、石決明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平肝潛陽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高熱驚厥、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症狀。
  2. 鎮驚安神,熄風定癇: 犀角具有鎮驚安神、熄風定癇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控制熱病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在鉤藤湯中,犀角與鉤藤、天麻等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平息肝風,鎮定神經,治療熱病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

主治功效


鉤藤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代文獻記載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鉤藤湯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主要包括:

  • 小兒驚癇、夜啼: 這是鉤藤湯最常見的應用之一,多部古籍均有記載。例如《嬰童百問》中提到用鉤藤湯治療小兒夜啼、驚風內釣等症狀。《幼幼集成》也記載了用蟬蛻配合鉤藤湯治療小兒夜啼的方法。
  • 胎動不安、胎漏: 《類證治裁》中記載鉤藤湯可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胎動不安、漏血等症狀。
  • 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 《聖濟總錄》記載鉤藤湯可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高熱、鼻出血等症狀。
  • 子癇: 《類證治裁》中提到鉤藤湯可用於治療妊娠期間因風痰引起的子癇,症狀包括口噤身強,冒昧不醒等。
  • 痰迷心竅,神昏譫語: 《本草簡要方》中提到鉤藤湯可用於治療痰迷心竅引起的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症狀。
  • 手足拘攣,癲狂瘋亂: 《本草簡要方》中也提到鉤藤湯可用於治療手足拘攣、癲狂瘋亂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鉤藤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肝風內動」理論和「痰熱擾心」理論。

  1. 平肝熄風: 鉤藤為方中主藥,具有良好的平肝熄風、鎮靜安神的作用。古文多處提及“鉤藤湯下”,提示鉤藤是該方的核心,其功效在於平息肝風。肝風內動是導致小兒驚癇、夜啼、抽搐、胎動不安等症狀的主要病機之一。鉤藤通過平抑肝陽、熄滅肝風,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清熱化痰: 方中常配伍清熱化痰藥物,如黃芩、梔子、南星、竹瀝等。這些藥物能夠清除體內的熱邪和痰濁,從而減輕痰熱對心神的擾動。痰熱擾心是導致神昏譫語、癲狂瘋亂等症狀的主要病機之一。通過清熱化痰,可以使心神恢復清明。
  3. 益氣養血: 方中常配伍人參、茯神、當歸等益氣養血藥物。這些藥物能夠補充氣血,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並有助於安神定志。氣血不足也是導致小兒驚癇、夜啼、胎動不安等症狀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益氣養血,可以改善機體的內環境,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4. 活血通絡: 天麻能活血通絡,針對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這類症狀,可發揮作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鉤藤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平肝熄風、清熱化痰、益氣養血、活血通絡。通過這幾個方面的協同作用,鉤藤湯能夠有效地治療小兒驚癇、夜啼、胎動不安、子癇、痰迷心竅、神昏譫語、手足拘攣、癲狂瘋亂等多种疾病。這些疾病的發生,往往與肝風內動、痰熱擾心、氣血不足等病機有關。鉤藤湯正是針對這些病機而設,因此能夠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關疾病


舌頭卷曲回縮,轉動不靈目偏視身體搖動容易跌倒手震顫動搖面色發青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子癇昏迷腰背反折,身體後仰如弓狀四肢抽搐顏面抽搐顏面神經麻痺睡眠時磨牙半身不遂頭部不由自主地搖動不能自制舌頭僵硬,活動不靈伸舌時舌體顫動不定,不能控制不由自主地嚼咬舌頭肺結核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鉤藤湯,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橘紅、鉤藤、膽星、天麻、僵蠶、人參、遠志、石菖蒲、犀角。 主治:小兒諸癇痙痓。

鉤藤湯,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七。 組成:鉤藤鉤1錢,當歸1錢,茯神1錢,人參1錢,苦梗1錢5分,桑寄生1錢。 主治:妊娠胎動,面青冷汗,氣欲絕者。

鉤藤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鉤藤、紅花、木香、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白朮、青皮、黃連、官桂、生薑各等分。 主治:痘後口噤僵直,繞臍腹痛。

鉤藤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六。 組成:荊芥、牛蒡、紫草、川芎、白朮、白芍、當歸、人參、官桂、鉤藤、甘草、木香、青皮、黃連。 主治:痘症腹痛、口噤,冷汗僵直。

鉤藤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九。 組成:鉤藤1兩,桑根白皮(銼)1兩,馬牙消1兩,梔子仁3分,甘草(炙)3分,大黃(銼,炒)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 主治:傷寒頭痛壯熱,鼻衄不止。

鉤藤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鉤藤1兩,黃芩(去黑心)1兩,升麻1兩,甘草(炙令赤色,銼)1兩,鱉甲(去裙襕,醋浸,炙令黃色)半兩,丁香半兩,大黃(銼,微炒)4兩。 主治:傳屍勞瘦,骨蒸、伏連、殗殜,命在須臾,精神尚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