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散

菩薩散

PU S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菩薩散方中含有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高熱、神昏、吐血、衄血等。
  2. 鎮驚安神: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癲癇、狂躁等症。

然而,犀角是瀕危動物,現已禁止使用,使用其他替代藥材如水牛角、羚羊角等,可達到類似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菩薩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血淋」,即小便赤澁刺痛、尿中帶血的病症。古代醫家認為,血淋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或風熱蘊結、血絡受損所致,證見小便灼熱、尿血、疼痛。菩薩散通過疏風除濕、清熱止血的配伍,緩解此類症狀。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白蒺藜(炒)

    • 性平微溫,主入肝經,能疏肝解鬱、祛風明目,炒後緩其辛散之性,兼可行血散結。
    • 針對血淋,推測其作用在於疏泄肝經鬱熱(肝司疏泄,鬱熱下迫可致淋濁),兼調和血分。
  2. 防風(銼,炒)

    • 辛甘微溫,為風藥潤劑,炒後減其燥性,善祛風勝濕,解表止痛。
    • 於血淋中,可能用於散外感風濕或內生濕熱之邪,防止風邪與濕熱相搏,加重下焦氣血紊亂。
  3. 蒼朮(米泔浸,炒)

    • 辛苦溫燥,米泔浸後緩其烈性,長於燥濕健脾,炒後增強溫運中焦之力。
    • 此處用於健脾化濕,斷濕熱之源(濕去則熱孤),兼能升清降濁,調理水道。
  4. 荊芥穗

    • 辛微溫,善散風邪、理血分,穗部升散力強,能宣透鬱熱。
    • 針對血淋,取其「血中風藥」特性,疏風止血(荊芥炒炭常用於止血),緩解尿血。
  5. 甘草(炙)

    • 甘平,炙後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協調全方,緩解淋症之澀痛,兼護脾胃以防風藥耗氣。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勝濕為主

    • 防風、荊芥穗、白蒺藜三味風藥,合蒼朮之燥濕,構成「風能勝濕」的配伍,針對濕熱挾風的病理基礎。風邪疏泄過度可致血溢,祛風即助止血。
  2. 調和肝脾為輔

    • 白蒺藜疏肝,蒼朮健脾,炙甘草和中,推測病機涉及肝鬱脾濕(肝失疏泄則濕熱下注,脾不運濕則小便不利)。
  3. 血淋的對症處理

    • 荊芥穗兼入血分,疏風止血;白蒺藜微調血結,二者共奏和血之效,配合祛濕藥以「通因通用」,使濕熱去而血自止。

四、綜合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以風藥為核心,結合健脾燥濕,適用於濕熱鬱結、風邪內擾所致的血淋,症見:小便赤澀疼痛、尿血、兼有頭身困重或外感病史。其作用原理在於:

  • 開郁透熱:風藥宣散鬱火,防風、荊芥穗透發濕熱。
  • 燥濕清源:蒼朮健脾化濕,切斷濕熱生成。
  • 和血止血:白蒺藜、荊芥穗調血分,緩解尿血。

(附註:若濕熱過重,此方或需配伍清熱利水之品,如滑石、梔子,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白蒺藜2兩(炒),防風2兩(銼,炒),蒼朮(米計浸1宿,去皮,銼,炒)2兩,荊芥穗1兩半,甘草(炙)1兩。
上為末。
每服1大錢,人鹽少許,沸湯或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暈眩眼睛模糊小便疼痛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菩薩散,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菩薩退半兩,犀角末半兩,獨掃20穗。 主治:血淋。

菩薩散, 出處:《局方》卷七。 組成:白蒺藜2兩(炒),防風2兩(銼,炒),蒼朮(米計浸1宿,去皮,銼,炒)2兩,荊芥穗1兩半,甘草(炙)1兩。 主治:男子、婦人風氣攻註,兩目昏暗,哆淚羞明,瞼皆腫癢,或時赤痛,耳鳴頭眩.

菩薩散, 出處:《宣明論》卷十四。 組成:菩薩石1兩,金精石1兩,銀精石1兩,太陰石1兩,太陽石1兩,雨餘石1兩,河洛石1兩,礬礦石1兩,雲母石1兩,爐甘石1兩,井泉石1兩,白滑石1兩,紫英石1兩,寒水石1兩,陽起石1兩,豬牙石1兩,代赭石1兩,碧霞石1兩,鳥魚骨1兩,青鹽1兩,硇砂半兩,蜜陀僧1兩,銅青1兩,黃丹4兩,麝香、腦子1錢,輕粉1錢半,硼砂3錢,乳香2錢,雄膽1斤,白砂蜜2斤。 主治:遠年近日,一切眼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