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散

二寶散

ER B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22%
肝經 22%
胃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寶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組成成分中包含了犀角這一珍貴而重要的藥材。犀角性寒味甘、鹹,在中醫理論中認為它具有極強的清熱涼血、解毒散結之效。在二寶散中使用犀角,主要是因為犀角能夠有效針對熱毒過盛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高熱不退、斑疹吐衄等。然而,由於犀牛已被列為瀕危保護動物,現代已經禁止使用真正的犀角作為藥材。因此,在當今社會,二寶散中的犀角成分已被其他具有相似療效的替代品取代,例如水牛角或人工合成物質,以符合保育法規並達到同樣的治療目的。儘管如此,從傳統醫學角度來看,犀角在二寶散中的應用仍彰顯了古人對於藥材選用及其功效之間深刻的理解與智慧。

二寶散方劑中,包含玳瑁,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玳瑁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的整體效果。
  2. 活血化瘀: 玳瑁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一些因熱毒引起的血瘀症狀,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玳瑁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玳瑁在二寶散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寶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寶散主要針對「痘瘡熱毒熾盛」之危重證候,其臨床特徵如下:

  1. 血熱妄行

    • 痘色深紫(熱毒入血)
    • 鼻衄、小便如血(血分熱迫血溢)
    • 口渴(熱灼津傷)
  2. 毒陷神擾

    • 亂語(熱毒攻心擾神)
    • 痘頂色白而根盤紅腫(毒伏血分不得透發)
    • 痘瘡黑陷不起(熱極瘀毒內陷)
  3. 氣血壅滯

    • 肉腫而痘反不腫(熱毒鬱結肌膚,氣血失暢)

此證屬「溫病熱入營血」範疇,多見於天花、重證麻疹等疫毒性疾病,因熱毒壅盛、內迫心營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對核心配伍

  1. 犀角

    • 性味:鹹寒入心、肝經
    • 作用:
      → 清心涼血(直折心經火毒)
      → 解毒化斑(解散血分熱毒)
      → 安神定驚(鎮心營之躁動)
  2. 玳瑁

    • 性味:甘寒入心、肝經
    • 作用:
      → 清熱解毒(協同犀角涼血)
      → 平肝鎮驚(抑厥陰風火)
      → 托毒透疹(助痘瘡外發)

增效輔佐(《張氏醫通》變方)

  • 豬心血:引經入心,增強藥效直達病所
  • 紫草湯:涼血活血,助解毒透疹

治療機轉

  1. 涼血透毒:犀角、玳瑁形成「血分熱毒雙解」結構,清熱中兼有透發之力,使內陷之毒外透。
  2. 心肝同治:犀角主清心營,玳瑁兼平肝風,防止熱極生風。
  3. 氣血並調:涼血不遏邪,解毒兼托舉,改善痘瘡鬱滯狀態。

此方體現「疫毒當急清,危證須雙解」的治療思想,針對熱毒壅盛、血瘀氣滯之病機,通過強力清解血分熱毒,達到涼血不冰伏、解毒兼透發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犀角、玳瑁。
2味磨汁,頓服。
《張氏醫通》本方用生玳瑁、犀角各等分,為散。入豬心血少許,紫草湯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寶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犀角、玳瑁。 主治:痘紫色,發熱鼻衄,小便如血,口渴,亂語,痘頂色白,肉紅腫而痘反不腫,或黑陷不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