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燕子散中包含「石燕」,主要原因如下:
- 藥性相符: 石燕,即燕窩,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益氣補腎之效。石燕子散作為治療肺虛咳嗽、久咳不止的方劑,石燕的滋陰潤肺之性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緩解肺燥咳嗽、痰少咽乾等症狀。
- 藥物配伍: 石燕子散中其他藥材如麥冬、生地黃、百合等,均屬滋陰潤肺藥,與石燕共同作用,可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石燕子散中包含玳瑁,主要源於其藥性具有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之效。
玳瑁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背甲,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其藥性清熱解毒,可有效 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對於熱毒熾盛、血瘀腫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此外,玳瑁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因此,在石燕子散中加入玳瑁,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功效。
石燕子散中含有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熱病引起的高熱、神昏、痙攣等症狀,可起到清熱降火,醒神止痙的作用。
- 鎮驚熄風: 羚羊角具有鎮驚熄風的功效,可治療熱病引起的驚厥、抽搐等症狀。在石燕子散中,羚羊角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使用,可更有效地治療熱病引起的各種症狀。
因此,羚羊角在石燕子散中起到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作用,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石燕子散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古人認為犀角對於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鎮驚安神: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癇抽搐、煩躁不寧等症。
然而,犀角作為珍稀瀕危物種,現已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使用。石燕子散現已多用其他藥材替代犀角,如水牛角、羚羊角等,以達到類似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燕子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迎風有淚」,即眼睛遇風刺激則流淚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肝腎不足、風邪外襲,或脾胃濕熱上擾目竅所致。方中藥物多具祛風、清熱、固澀之效,外用以藥力直達眼周經絡,收斂淚液、散風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石燕子(主藥)
- 性味咸涼,火燒醋淬後增強收澀之性。傳統用於「止淚、明目」,推測其通過收斂之效固攝淚液,且醋淬後質地酥鬆,利於外敷吸收。
寒水石(輔藥)
- 性寒,清熱瀉火,解「脾胃濕熱上攻目竅」之病機。燒過後降低寒涼之性,避免過傷脾胃,配伍石燕子共收清熱止淚之效。
茯苓(佐藥)
-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透過祛濕以減少體內濕濁上泛目竅,間接緩解淚液外溢。
細辛、白芷(使藥)
- 二者皆辛溫,祛風散寒、通竅止痛。針對「風邪引淚」之標症,開泄腠理,驅散外風,兼引諸藥上行頭面。
製法與用法要點
- 全方研末外擦牙齦,乃因足陽明胃經循行於此(「頷厭」穴附近),透過經絡聯繫間接作用於目竅。
- 藥後「合口少時」使藥性滲透,鹽湯微漱既潔淨口腔,又取鹽鹹寒之性助藥力下行,平衡辛溫藥之燥性。
潛在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
- 治標:細辛、白芷祛風開竅,直接緩解外風刺激;石燕子、寒水石收澀清熱,減少淚液分泌。
- 治本:茯苓健脾祛濕,寒水石清瀉內熱,調理體內濕熱環境。
外用引經:
- 藥物透過牙齦黏膜吸收,循陽明經上行至目,避開內服傷胃之弊,尤適肝胃不和所致淚症。
三、綜論
此方以「收澀清熱為本,祛風散邪為標」,外治結合經絡理論,反映古人「上病下取」之思維。然迎風流淚病因複雜,若兼肝血虛或腎陽虧者,需配合內服藥調理。
傳統服藥法
石燕子5對(緊小者,火燒醋淬7遍,研),茯苓(去皮)5兩,寒水石(燒過去火毒,研)半斤,細辛(揀淨)1兩,香白芷1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勻。
每用藥半錢,食後或臨臥以指蘸藥擦牙齦上,合口少時,用溫鹽湯微漱1-2口,存藥性,日用1-2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石燕子散具有清熱明目、止淚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眼睛乾澀、視力下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燕子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十。 組成:石燕子1雙(煅,醋淬10次),玳瑁1兩,羚羊角1兩,犀角5錢。 主治:迎風有淚。
石燕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六。 組成:石燕子1個,滑石末1分,冬葵子1兩,續随子(去皮,别研)1兩,海金沙(别研)1兩。 主治:心熱,小便赤澀不利。
石燕子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九。 組成:石燕子5對(緊小者,火燒醋淬7遍,研),茯苓(去皮)5兩,寒水石(燒過去火毒,研)半斤,細辛(揀淨)1兩,香白芷1兩。 主治:牙齒風冷疼痛,及牙齦不密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