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角散

二角散

ER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2%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角散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古人認為其對熱毒、瘡瘍、瘟疫等疾病有顯著療效。
  2. 鎮驚安神:犀角亦有鎮驚安神之效,可治療熱病神昏、驚癇、狂躁等症。

然而,犀牛現已瀕臨滅絕,為保護野生動物,現今的二角散方劑已不使用犀角,而是以其他藥材代替,例如水牛角等。

二角散中含有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之功效。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平肝明目等作用。

其清熱解毒之力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譫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鎮驚熄風之力可用於治療驚癇抽搐、小兒驚風、頭痛眩暈等症;平肝明目之力可用於治療肝陽上亢、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

因此,二角散中加入羚羊角,旨在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之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撮口,大便熱」,屬中醫兒科急症範疇。「撮口」指小兒口唇攣縮緊閉、吮乳困難,多與肝風內動或熱極生風相關;「大便熱」則提示內有實熱或心肝火熾上擾。古籍《幼科發揮》等提及此症與胎熱、驚風有關,二角散以清熱涼血、熄風解痙為核心,針對熱邪引動肝風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犀角(現多以水牛角替代)

    • 性味鹹寒,歸心、肝經,專入血分。
    •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定驚,尤擅瀉心肝實火,《本草綱目》載其「解心熱、瀉肝火」,能平息血分熱毒所致痙攣。
  2. 羚羊角

    • 性味鹹寒,歸肝、心經,為涼肝熄風要藥。
    • 功效:清肝明目、熄風止痙,《神農本草經》謂其主「明目、去惡血、安心氣」,針對熱極動風之撮口、抽搐有速效。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二藥皆屬動物角類,質重沉降,均能直折火勢。犀角偏重清心涼血,羚羊角長於平肝熄風,合用之於心肝火熾、熱極生風之證,共奏「清熱—涼血—熄風」之效。
  • 給藥方式:磨汁保留生藥氣銳力猛之性,蜜和緩其寒涼並顧護脾胃,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特性。

延伸推理
此方雖簡,卻暗合「熱—風—痙」的病機鏈,透過瀉火解毒以截斷風動之源,而非單純鎮痙,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後世應用或可延伸至成人熱入營血、高熱神昏等證,然須嚴格辨證屬實熱者。

傳統服藥法


生犀角、羚羊角。
磨汁,蜜和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乳房腺體瘤乳房纖維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二角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五。 組成:生犀角、羚羊角。 主治:小兒撮口,大便熱。

二角散, 出處:《外科集腋》卷四。 組成:鹿角(炒黃色)8錢,黃牛角(取角內嫩者,火煅)1兩,枯白礬3錢。 主治:乳吹、乳痞、乳岩,並無名大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