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犀羚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精妙,旨在清熱解毒、涼血定驚。方中犀角為關鍵成分之一,犀角性寒味甘咸,歸心肝經,具有極強的清熱涼血、解毒鎮靜之效。在古籍記載中,犀角常被用於治療高熱不退、斑疹、癲狂等症狀,乃因其能直入血分,清除內熱,安定神志。然而,現代由於犀牛數量銳減,犀角已被列為保護物種,故臨床多改用水牛角代之,或以其他草藥組合來模擬犀角功效,如生地黃、牡丹皮等,同樣可達清熱涼血之目的。犀羚散整體配方,結合犀角(或其替代品)與其他清熱解毒之藥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了方劑的治療效果,適用於熱病高燒、神昏等急重症狀的治療。
犀羚散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羚羊角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功效。犀羚散多用於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等症,羚羊角能有效降低體溫,消除熱毒,緩解痙攣。
- 豁痰開竅: 羚羊角能豁痰開竅,醒神定志。對於熱邪入絡、痰熱矇蔽心竅所致的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羚羊角可起到疏通經絡、化痰開竅之效,幫助恢復神志。
因此,犀羚散中加入羚羊角,是基於其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熱毒熾盛、神志不清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羚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瘡」屬熱毒熾盛之危候,症見瘡色紫黑、乾枯無津,中醫稱「變黑歸腎」,乃毒邪深入營血、耗傷陰液之象;「身如火炙之熱」反映熱毒燔灼,而「不瀉」提示熱結內閉,無從透解。犀羚散以兩味血肉有情之品直清血分熱毒,力挽痘瘡內陷之險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性配伍
- 烏犀角:性寒味鹹,專入心、肝血分,清熱涼血、解毒定驚,尤善解血中熱毒,古稱「涼血解毒之聖藥」。
- 羚羊角:性寒味鹹,主入肝、心經,具平肝息風、清熱解毒之效,能透解熱毒鬱閉,防止熱極生風。
協同機理
- 兩者皆屬動物角質,質重沉降,寒涼之性直達血分,形成「雙角合璧」之勢:烏犀角偏重涼血解毒,羚羊角長於清肝透熱,共奏「清血熱、解鬱毒」之功。
- 「磨冷水服」取其氣味輕清,藉水性下行之力,助藥效速達病所,且冷水本身有清熱之效,增強解熱毒之效。
對應病機
痘瘡熱毒內蘊血分,非大寒咸涼之品不能透解。犀、羚二角直接針對「血熱成瘀、毒熾燔灼」之核心病機,透過清解血分伏熱,使痘毒不致內陷厥陰(歸腎),逆轉「紫黑乾枯」之危象。此方體現「急證用猛藥」思路,唯取速效,不留餘邪。
傳統服藥法
烏犀角、羚羊角。
上二味磨冷水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羚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八。 組成:烏犀角、羚羊角。 主治:痘瘡。紫黑乾枯,變黑歸腎,身如火炙之熱,不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