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角飲

二角飲

ER JIAO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12%
腎經 12%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角飲之組成中,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古籍記載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二角飲常用於治療熱病邪毒入血、神昏譫語、吐血、衄血、斑疹等症,犀角在此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關鍵作用。
  2. 珍貴藥材: 犀角自古被視為珍貴藥材,其藥效被認為十分顯著,故被列入二角飲的組成之中。然而,隨著犀牛的瀕危,現今已禁止使用犀角作為藥材,應以其他藥材替代。

二角飲中加入羚羊角,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的功效。羚羊角性寒,味鹹,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熄風,平肝熄風的功效。

在二角飲中,羚羊角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高熱驚厥、抽搐等症狀。例如,在治療熱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疾病時,羚羊角能有效清熱解毒,鎮驚熄風,緩解患者的高熱、驚厥、抽搐等症狀。

此外,羚羊角還有平肝熄風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因此,在二角飲中加入羚羊角,可有效治療熱病神昏、高熱驚厥、抽搐等症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角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角飲主治「痘疹紫黑乾枯,變黑歸腎,身如火炙之熱」,乃針對熱毒熾盛,深入血分之危重症候。其核心病機為:

  1. 熱毒壅盛:痘疹色紫黑,顯示血分熱極,熱毒燔灼營血,致使血瘀而疹色黯滯。
  2. 陰液耗傷:乾枯為津血虧損之象,熱毒煎灼陰液,痘疹失於濡潤。
  3. 火毒內陷:「變黑歸腎」為古代對痘疹逆證的描述,邪熱深入下焦,傷及腎陰,甚則動風厥逆。
  4. 陽亢熾熱:「身如火炙」反映熱勢壅盛,充斥表裡,陰陽失衡。

此方屬急救之劑,適用於熱毒化火、病勢急迫之證,旨在直折火勢,防其內陷生變。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

  1.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替代)

    • 性味歸經:苦鹹寒,入心、肝、胃經。
    • 作用
      • 清熱涼血:專解血分熱毒,治熱入營血之發斑、神昏。
      • 解毒化斑:針對痘疹紫黑,能消散血瘀熱結,透熱外達。
  2. 羚羊角

    • 性味歸經:鹹寒,入肝、心經。
    • 作用
      • 平肝息風:防熱極生風,緩解火毒上攻之痙厥。
      • 清熱解毒:協同犀角涼血,兼透解痘疹鬱熱。

(二)配伍邏輯

  1. 峻猛清熱,直折火勢

    • 二藥皆大寒之品,犀角偏重血分,羚羊角兼顧肝風,合力清解三焦熾熱,阻斷熱毒內傳。
  2. 血分與氣分並治

    • 犀角涼血止血,羚羊角清熱鎮驚,既治標(紫黑乾枯),又防變(動風閉竅)。
  3. 劑型與服法增效

    • 「磨井花涼水服」取其生藥氣銳力猛,涼水助清熱之功,迅速發揮藥效。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解、透」為綱:

  • 清熱毒:直接瀉火解毒,解除血分鬱熱。
  • 救陰液:寒涼抑陽以存陰,避免熱灼真陰。
  • 防傳變:阻斷熱毒內陷厥陰(動風)或少陰(傷腎)之路。

三、延伸思考

此方雖簡,卻體現「急則治標」之則,尤其針對溫病學中「熱毒斑疹」的關鍵病理環節。現代若遇類似血熱重症(如某些感染性疾病伴隨出血性皮疹),其組方思路仍可借鑒,然具體應用需結合証候調整配伍。犀角現多代以水牛角,其效雖稍遜,然配伍得當仍具一定療效。

傳統服藥法


犀角、羚羊角。
二味磨井花涼水服之。果是熱毒,無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二角飲, 出處:《種杏仙方》卷三。 組成:犀角、羚羊角。 主治:痘疹紫黑乾枯,變黑歸腎,身如火炙之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