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的傳統功效
1. 利小便
石燕,其「利小便」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病症則各有側重。
從提供的古代醫籍來看,《新修本草》最早提及石燕能「主淋」,「淋」指小便不利,這暗示了石燕利尿的作用。《玉楸藥解》則進一步闡述其「利水通經」的功能,並將其應用拓展到「淋瀝熱澀、尿血」等症狀,說明石燕能治療因濕熱停滯導致的小便不利及相關泌尿系統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拾遺》記載石燕能治療「消渴」,這與利尿有一定關聯,因消渴症常伴有口乾舌燥、多飲多尿等症狀,而利尿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緩解症狀。 然而,《本草綱目》特別指出,世俗流傳石燕能「助陽」是錯誤的,因為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其利尿作用是通過清熱利濕來實現的,而非溫補壯陽。這提醒我們在應用石燕時,需區分其性味歸經,避免誤用。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石燕利小便的記載,從單純的「主淋」到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便不利及相關泌尿系統疾病,均指向其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的功效。 《醫學入門》更指出其對久治不愈的腸風痔漏有效,這也暗示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能間接改善相關症狀。 但需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其功效的描述略有差異,臨牀應用需謹慎參考,並結合患者實際情況。
2. 除濕熱
石燕,其除濕熱功效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但其作用機理及適用範圍仍需進一步探討。綜觀諸多古籍,石燕的除濕熱作用主要體現在利水通淋及清熱解毒兩個方面。
《新修本草》及《玉楸藥解》都記載了石燕能治療淋證,淋證在古代多指尿路感染,現代醫學則與尿路炎症、泌尿系結石等相關。石燕的利水作用,能促進體內濕熱排出,緩解尿路不適症狀。而《玉楸藥解》更進一步指出,石燕可治「淋瀝熱澀」,「熱澀」即指排尿時灼熱疼痛,這正是濕熱蘊結膀胱的典型表現。
《本草綱目》則明確指出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利竅」指的是疏通身體的孔竅,讓體內濕熱之氣得以順利排出。「行濕熱」則直接點明瞭其藥性作用。李時珍更糾正了民間將石燕誤認為壯陽藥的說法,指出其性涼,與壯陽的溫熱之性恰好相反。
其他典籍中,雖然未直接提及除濕熱,但其記載的功效也與此相關。《本草拾遺》中記載其能治消渴,消渴古時泛指糖尿病及其相關症狀,現代醫學認為部分糖尿病的病機與濕熱有關,石燕或可通過利水等方式間接改善相關症狀。《醫學入門》記載其能治療久年腸風痔漏,腸風痔漏也可能與濕熱下注有關。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佐證了石燕具有除濕熱功效,主要體現在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等方面,其應用範圍涵蓋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多個方面。但需注意,古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標準,應用石燕需謹慎,並參考專業醫生的意見。
3. 固崩止帶
單方「石燕」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功效並非單純的「固崩止帶」,而是具有多方面作用,且部分功效存在一定爭議。
從上述典籍記載可見,石燕的主要功效圍繞著「利水通經」展開。 《玉楸藥解》明確指出其能「利水通經,止帶,催生」,並列舉了淋瀝熱澀、尿血便祕、消渴、帶下、痔漏等症狀,說明其在治療泌尿系統及婦科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療效。其中「止帶」正符合題目所述的「固崩止帶」功效,應理解為針對帶下病症的治療。 《醫學入門》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年久腸風痔漏」,暗示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然而,不同典籍對石燕功效的描述也存在差異。 《新修本草》僅記載其「主淋」,偏重利尿功能;《本草拾遺》則強調其治療「消渴」,與《玉楸藥解》的記載有所重合。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指出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並糾正了世俗將其誤認為「助陽」的說法,說明其藥性與傳統觀念中的「固崩止帶」藥物有所不同。 《醫林纂要》則將其功效與石蟹相提並論,認為其「能祛風去瘀」,這也暗示了其可能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
綜上所述,石燕的「固崩止帶」功效,應理解為其利水通經、清熱解毒作用在治療帶下病症中的體現,而非其主要或單一功效。 其治療範圍更廣泛,涵蓋泌尿、婦科及腸胃等系統疾病。 需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存在差異,現代臨牀應用需謹慎,並參考其他相關資料。
4. 清熱利尿
石燕,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利竅行濕熱」的特性上。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最早記載石燕「以水煮汁飲之,主淋」,明確指出其能治療淋證,而淋證多因濕熱下注所致,這便奠定了石燕清熱利尿的基礎。 《玉楸藥解》則更進一步闡述其功效:「利水通經,止帶,催生。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祕,消渴,帶下,痔漏。」 此處不僅涵蓋了利尿作用(淋瀝熱澀),更指出其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諸多症狀,如消渴、帶下等,顯示其清熱功效也相當顯著。 《醫學入門》則專注於其治療「年久腸風痔漏」的功效,而這些病症的發生也與濕熱蘊結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特別指出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並糾正了因混淆品種而產生的誤解。 它明確說明石燕的藥性偏寒涼,通過利竅(即疏通水道)的方式,排出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目的。雖然《本草拾遺》提到以水牛鼻同煮以治療消渴,但這可能與藥方配伍有關,並不能完全否定石燕單味藥的清熱利尿功效。 《醫林纂要》將其功效與石蟹相提並論,雖提及「祛風去瘀」,但並不與其清熱利尿的功效相衝突,反而更豐富了石燕的藥理作用。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石燕的清熱利尿功效多有記載和佐證,其臨牀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5. 清熱瀉火
石燕,其清熱瀉火的功效,歷代醫家論述不一,但總體指向其利水通淋、清解濕熱的特性。
從古代典籍來看,《新修本草》記載石燕水煮飲用,可治淋症,暗示其利尿通淋之效,能將體內濕熱排出。《本草拾遺》則指出其可治療消渴,與水牛鼻同用,此消渴或指因濕熱蘊結導致的口渴症狀,再次說明其清熱作用。 《玉楸藥解》更進一步闡述其「利水通經,止帶,催生」,並指出可治療淋瀝熱澀、尿血便祕、消渴、帶下、痔漏等症,這些病症多與濕熱、血瘀相關,說明石燕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
《醫學入門》則專注於其治療久年腸風痔漏的功效,說明其清熱瀉火之力,能有效改善因濕熱下注導致的肛門疾患。《本草綱目》則對前人誤解作了澄清,指出石燕性涼,為利竅行濕熱之物,並糾正了將其與能助陽的鐘乳禽石燕混淆的錯誤。雖然《醫林纂要》提到其「功同石蟹,能祛風去瘀」,但此處的祛風與清熱並不矛盾,因為某些風邪也與濕熱相關,石燕的清熱作用可能間接輔助祛風。
綜上所述,歷代本草對石燕的記載,雖著重點有所不同,但其清熱瀉火,尤其以利水通淋、清解濕熱為主要功效的論述,是比較一致的。 石燕的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謹慎使用。
6. 止血
石燕,其止血功效並非古代典籍中的主要論述重點,而是間接推導而出的。從提供的文獻來看,各家記載著重於石燕的利水、通經、消渴等功效,止血作用並未被明確提出。
《玉楸藥解》提及石燕「治淋瀝熱澀,尿血便祕」,其中「尿血」一詞,暗示著其可能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但此處的止血,應理解為針對泌尿系統的出血,而非泛指所有出血症狀。 尿血的產生,往往與濕熱下注、血熱妄行有關,而《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石燕性涼,乃利竅行濕熱之物」,這正好說明石燕能清利濕熱,從而間接達到止血效果。 此處的止血機制,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通過清除致病的濕熱,來改善出血的根本原因。
《醫學入門》記載石燕「偏治年久腸風痔漏」,腸風痔漏常伴隨出血,這也側面印證了石燕可能具備一定的止血功效,但其作用對象主要針對腸道出血,並非全身性的止血藥物。
綜上所述,古代典籍關於石燕的記載,並未明確強調其止血功效,而是通過其利水、清熱、通經等作用,間接地改善某些伴隨出血的病症。 其止血作用可能主要體現在針對濕熱所致的泌尿系統出血及腸道出血,而非所有類型的出血。 需注意,以上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實際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及臨牀經驗。
7. 通經絡
石燕,其「通經絡」功效並非古代典籍中的主要論述重點,但可從其相關記載中推測其作用機理。諸多古籍記載中,石燕的藥效多圍繞利水、通淋、消渴等方面展開,而這些功效的達成,往往與經絡的暢通密切相關。
《玉楸藥解》指出石燕「利水通經」,這是比較直接地說明瞭其通經絡作用。利水,即利尿排濕,而體內濕邪的淤積,往往會阻礙經絡的運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產生一系列病症。因此,石燕的利水作用,間接地達到了通經絡的效果。 《醫林纂要》則將其功效與石蟹相提並論,認為其「能祛風去瘀」。風邪和瘀血同樣是阻礙經絡通暢的重要因素,祛風去瘀則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
《本草綱目》雖然著重說明石燕性涼,利竅行濕熱,並糾正了民間關於其助陽的誤解,但其「利竅」之說,也間接反映了其對體內水道、經絡的疏通作用。 其他典籍如《新修本草》、《本草拾遺》、《醫學入門》則側重描述石燕在治療淋、消渴、腸風痔漏等方面的功效,這些疾病的病理都與經絡不通、氣血淤滯有關,石燕的療效也暗示其具有通經絡的潛在作用。
總而言之,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且明確地論述石燕的「通經絡」功效,但從其利水、祛風、去瘀等作用機理來看,石燕間接地具有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的作用,這應是其治療相關疾病的根本機制。
石燕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3錢,或磨汁。外用:水磨點眼。
石燕的炮製
1.洗淨泥土,曬乾,搗碎或水飛,也有煅後敲碎或水飛用。
2. 《醫學入門》:石燕,火煅醋淬七次,另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體虛、無濕熱及孕婦忌服。
石燕相關的方劑
石燕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石燕含有的化學成分
碳酸鈣(CaCO3), 二氧化硅(SiO2)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