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經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調和氣血,改善血瘀: 安經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症,香附能促進氣血流通,改善血瘀情況。其還能調節月經,緩解經期腹痛、痛經等症狀。
總之,香附在安經丸中起着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安經丸中包含牡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鎮心安神: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對於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牡蠣能起到鎮靜安撫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軟堅散結: 牡蠣還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化解體內結塊,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對於痰核瘰癧等症,牡蠣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安經丸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安經丸主要針對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導致的痛經、經期不順等症狀,木香可疏通肝氣,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健脾和胃,燥濕止瀉: 木香亦有健脾和胃,燥濕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濕氣困脾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改善效果。安經丸在治療痛經等婦科疾病時,兼顧脾胃功能,以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安經丸中使用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利水消腫: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安經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症,木通可有效促進水液代謝,消退水腫,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治病功效。
二、通經活絡: 木通還具通經活絡之效,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改善因濕熱阻滯所致的經脈不通,達到治療目的。
安經丸方劑中包含石燕,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燕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其可清瀉心火,涼血止血,適用於心火亢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 安神定志,鎮驚止痙: 石燕亦具有安神定志、鎮驚止痙的作用,可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癲癇等症。
安經丸整體而言,以石燕為君藥,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安神定志的效果,用於治療心火亢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以及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
安經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降逆: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的作用。安經丸主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等症,丁香可溫暖脾胃,降低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
- 行氣止痛: 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脘腹冷痛、胃痛等症。安經丸中加入丁香,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起到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作用,有效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各種不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安經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傳統功效
安經丸由香附、牡蠣、木香、木通、石燕、丁香等藥味組成,其傳統功效主治為「婦人赤白帶下」。從各藥味之性味歸經分析,可見其組成側重於疏肝理氣、平肝潛陽、行氣止痛、利水滲溼、祛風除溼、溫中降逆等。
- 香附:辛、微苦、平,歸肝、三焦經。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為方中疏理肝氣之要藥。
- 牡蠣:鹹、澀、微寒,歸肝、膽、腎經。能平肝潛陽,軟堅散結,能制約肝陽上亢之勢,並有助於散結化瘀。
-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經。能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具有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
- 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能利水滲溼,清熱解毒,可引導體內水濕下行,並清解濕熱。
- 石燕:辛、鹹,平,歸肝、腎經。能祛風除溼,活血止痛,有助於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能溫中降逆,暖腎助陽,可溫暖脾腎,散寒止痛。
綜合來看,安經丸以香附疏肝理氣為君,輔以牡蠣平肝潛陽,木香行氣健脾,木通利水清熱,石燕祛風活血,丁香溫中散寒,使肝氣條達,氣機順暢,水濕得以排出,達到治療婦人赤白帶下的目的。此處所謂「赤白帶下」,可理解為由於肝氣鬱結,氣滯濕阻,導致帶脈失約,而出現的婦科疾患。
《血證論》所述應用之分析
《血證論》中記載,「大衄者。九竅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癘。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竅。而九竅皆亂。危亡之證。法在不治。惟有猝然驚恐。而九竅出血者。可用硃砂安經丸。加發灰治之。」此段文字描述了嚴重出血之證,即所謂「九竅出血」。這種情況往往病勢危急,屬於「危亡之證」,難以治療。但若因「猝然驚恐」導致九竅出血,則可使用「硃砂安經丸加發灰」進行治療。
這段文字揭示了安經丸的另一層應用,即對於因驚恐導致的出血證,也可能具有療效。這可能與安經丸的疏肝解鬱、平肝潛陽之功有關。中醫認為,驚恐傷腎,導致肝木失疏,氣機逆亂,血隨氣逆而妄行,從而出現出血。安經丸中,香附能疏肝解鬱,使氣機調暢;牡蠣能平肝潛陽,制約肝陽上亢;其他藥味也具有理氣止痛、滲溼解毒之功。由此推斷,安經丸在治療因驚恐導致的出血證時,可能通過疏理肝氣、調暢氣機、鎮靜安神等作用,達到止血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血證論》中提到需加用「硃砂」和「發灰」。硃砂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之功,能輔助安經丸平息驚恐,而發灰則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見,在治療驚恐導致的嚴重出血證時,需結合其他止血藥物,方能奏效。
總結
綜上所述,安經丸的傳統應用為治療婦人赤白帶下,其藥理機制在於疏肝理氣、平肝潛陽、行氣止痛、利水滲溼、祛風除溼、溫中降逆等,以調和肝氣,疏暢氣機,祛濕散寒為治。而《血證論》中記載其可治療因驚恐導致的出血證,則提示安經丸在調暢氣機,鎮靜安神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潛力。此方以疏理肝氣為基礎,輔以平肝、行氣、利水、散寒等藥物,能廣泛應用於氣滯血瘀、濕阻寒凝等相關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去毛,生)2兩,牡蠣(煅)2兩,木香(生,不見火)半兩,木通(生)半兩,石燕子5對(火煅,用醋焠白為度),丁香1錢(不見火)。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溫酒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安經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經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香附子2兩(去毛,生),牡蠣(煅)2兩,木香半兩(生,不見火),木通(生)半兩,石燕子5對(火煅,用醋焠白爲度),丁香1錢(不見火)。 主治:婦人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