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通心散

JIU MING TONG XI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中性 (0.9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膀胱經 17%
腎經 13%
胃經 11%
心經 10%
脾經 10%
小腸經 9%
大腸經 4%
肺經 3%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命通心散方中含有烏頭,主要源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急救功效:烏頭性溫熱,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對於心陽衰竭、脈微欲絕的危重病患,可起到迅速回陽、振奮心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快速提升患者的生命體徵。
  2. 配伍協調:烏頭在方中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相互制約、減輕毒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例如,與甘草配伍,可減輕烏頭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然而,烏頭具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避免因用藥不當造成不良反應。

「救命通心散」中加入白酒,其主要原因有二:

  1. 引藥入藥: 白酒性溫,可助藥力滲透經絡,促進藥效發揮。尤其對於寒凝心脈、氣滯血瘀等症狀,白酒能起到溫通心脈、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能有效改善心胸憋悶、疼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白酒能調和藥物之間的寒熱之性,使藥性更趨平和,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刺激,提升藥效的安全性。

救命通心散中加入川楝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行氣止痛消積化滯的功效。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能疏肝理氣消積止痛,對於胸腹脹痛、脅肋疼痛、食積不消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救命通心散主要用於治療心絞痛、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而川楝子的加入可以緩解心胸憋悶、疼痛,並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心臟供血,達到通心活血的效果。

救命通心散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寒凝氣滯導致的胸悶、心痛、腹痛等症狀。
  • 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茴香還能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心肌供血,減輕心臟負擔,緩解胸痛。

因此,救命通心散中加入茴香,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行氣活血之效,達到治療心痛、胸悶等症狀的目的。

「救命通心散」方劑中包含「石燕」,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活血化瘀: 石燕性寒,味辛,入心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石燕,可有效改善心胸痺痛、心悸氣短等症狀,有助於通暢心脈,緩解心臟負擔。
  2. 清熱解毒: 石燕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針對因熱毒鬱結於心所致的胸痛、心煩等症狀。同時,亦可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之,石燕在「救命通心散」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達到救治心痛、心悸等症狀的效果。

救命通心散中包含「螻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通經活絡:螻蛄性溫,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心臟供血,緩解心絞痛、胸悶等症狀。
  2. 利水消腫:螻蛄有較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對於心臟水腫、胸腔積液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救命通心散中使用螻蛄,意在通經活絡,改善心臟功能,並輔以利水消腫,以達到救治心臟疾病的目的。

救命通心散方中加入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胸散結,活血化瘀: 芥子性辛溫,入肺經,具有開胸散結、行氣活血之功效。方中加入芥子,可有效緩解心胸憋悶、疼痛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肌供血。
  2. 宣肺止咳,化痰平喘: 芥子還具有一定的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對於心肺功能受損,伴有咳嗽、氣喘等症狀的患者,芥子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緩解呼吸道症狀,改善肺部功能。

因此,救命通心散方中加入芥子,旨在通過開胸散結、活血化瘀,以及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等功效,達到救治心胸憋悶、疼痛等症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命通心散」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救命通心散」主要用於治療小腸氣痛,且特別是針對實疝,即形氣實、脈有力者。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記載「救命通心散」的治療案例,皆強調其迅速止痛、消腫的功效。例如《醫學綱目》中記載,患者服用後「五更下二三十行,腫痛皆去。」;《續名醫類案》則描述「一服十愈八九,再服全愈。」

結合方劑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 溫經散寒,行氣止痛:方中烏頭大辛大熱,具有強效的溫經止痛、散寒除濕作用,為君藥,直達病所,迅速緩解疼痛。白酒辛溫,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絡,協助烏頭溫通經絡,增強止痛效果。川楝子苦寒,具有行氣解鬱之功,可疏肝理氣,緩解氣機阻滯引起的疼痛。茴香辛溫,能理氣溫胃,和中降逆,與川楝子相配,一溫一寒,調和氣機,加強止痛。

  2. 破結消積,利水消腫: 螻蛄鹹寒,能破結軟堅、利水消腫,對於疝氣造成的腫脹有良好效果。石燕鹹寒,虽在方中用量不明,但在古方中常用于治疗石淋等症,推测其在此方中亦有辅助利水消肿之效。

  3. 發散藥性,引藥直達: 芥子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在此方中可能作為引經藥,協助其他藥物直達病所。

綜合分析:

「救命通心散」以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烏頭為主,搭配行氣的川楝子、茴香,利水的螻蛄、石燕,以及引經的芥子,全方藥力峻猛,針對實證疝氣,能迅速溫通經絡,行氣止痛,消腫散結,達到「救命」之效。

從古文記載的醫案來看,「救命通心散」的療效顯著,但可能伴隨較強的瀉下作用,因此適用於形氣實、脈有力的實證患者。對於虛證患者,則需謹慎使用。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1兩(用青鹽1錢,酒1盞,浸1宿,去皮尖,焙乾),川楝子1兩(用巴豆21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茴香半兩,石燕1對,土狗5枚,芥子1錢6分。
上為末。
每服3錢,入羊石子內,濕紙煨香熟。夜半時,用好酒半升,入鹽細嚼石子,以酒咽下。不得作聲。小便大利,其病遂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救命通心散有毒,使用時要慎重。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救命通心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四。 組成:川烏頭1兩(用青鹽1錢,酒1盞,浸1宿,去皮尖,焙乾),川楝子1兩(用巴豆21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茴香半兩,石燕1對,土狗5枚,芥子1錢6分。 主治:小腸氣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