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丸

石燕丸

SHI Y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5%
腎經 16%
小腸經 12%
肺經 12%
肝經 8%
胃經 8%
心經 8%
大腸經 4%
脾經 4%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燕丸」方劑中,包含「石燕」一味藥材,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藥性相合: 「石燕」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其甘味,則能緩解藥性,避免過於寒涼。
  2. 針對病症: 「石燕丸」通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口舌生瘡等。而「石燕」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石燕丸中加入瞿麥,主要是基於其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

瞿麥性寒,味甘、苦,入心、小腸經。其利尿通淋之效,可助於消除體內濕熱,同時也能改善血瘀,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

在石燕丸的組成中,瞿麥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血尿、尿頻等症狀。

石燕丸方劑中包含滑石,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其可有效改善濕熱蘊結於膀胱所致的尿路感染、尿頻、尿痛等症狀,與石燕丸清熱利濕、排石通淋的功效相輔相成。
  2. 利水通淋: 滑石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可以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排出體內結石,緩解腎結石、膀胱結石等泌尿系統疾病。其與石燕丸中其他利水通淋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排石功效,減輕患者痛苦。

石燕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的功效。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通利水道、清熱解毒之效。其可疏通膀胱經氣,促進尿液排出,對於小便不利、淋痛澀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木通還有清熱解毒之功,對於因濕熱蘊結導致的小便不利、尿道澀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石燕丸中加入木通,旨在利用其利水通淋的特性,促進尿液排出,緩解泌尿系統疾病

石燕丸中加入冬葵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石燕丸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冬葵子可幫助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水分代謝,緩解水腫症狀。
  2. 潤腸通便:冬葵子亦有潤腸通便之效。石燕丸可能兼治便祕症狀,冬葵子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緩解便祕。

總之,冬葵子在石燕丸中起到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石燕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石燕丸以清熱解毒爲主,文蛤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作用,尤其針對熱毒蘊結於咽喉、口舌生瘡等症。
  2. 軟堅散結:文蛤還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瘰癧、癭瘤等疾病。石燕丸中加入文蛤,可輔助清熱解毒的同時,起到軟堅散結的作用,更加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石燕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石燕丸主治「小兒諸淋,臍下妨悶,心神煩熱」,即小兒因濕熱下注或膀胱氣化不利所導致的淋證(如小便頻數、澀痛、尿赤),伴隨臍腹脹滿不適與煩躁發熱之症。其作用機理側重於清熱利濕、通淋化石,兼調氣機以緩解脹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主藥:清熱利濕,通淋化石

    • 石燕(細研):
      性涼,傳統用於清熱利濕、通淋化石,《本草綱目》載其治「淋瀝不通」。此處為君藥,直接針對淋證之濕熱結石。
    • 井泉石
      甘寒清熱,助石燕利尿通淋,兼除煩熱。
    • 麩金石(疑為「礞石」或「金礞石」之誤):
      若為金礞石,則具墜痰下氣、通利水道之效,協同化石。
  2. 輔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木香、檳榔
      辛香行氣,調暢中下焦氣滯,緩解臍腹脹悶(「妨悶」)。檳榔另能利水,助主藥通淋。
    • 鬱李仁
      潤腸利水,導濕熱從二便出,兼緩便結不暢。
  3. 佐使藥:鎮靜安神,標本兼顧

    • 珍珠末
      清心除煩,針對「心神煩熱」,安神以治標。
    • 續隨子
      辛溫有毒,逐水消腫,輔助利水通淋,然用量宜慎(本方僅用3分)。
  4. 配伍特點

    • 攻利與調氣並行
      以石燕、井泉石清利濕熱為主,佐木香、檳榔調氣,避免濕熱瘀阻氣機。
    • 潤燥相兼
      鬱李仁潤腸,防諸藥過利傷津;珍珠滋陰安神,制燥熱上擾心神。
    • 劑型設計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適合小兒服用;粥飲送服,護胃氣以助藥力。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從「清熱利濕、通淋排石」著手,結合行氣解鬱、潤腸通便,使濕熱從小便與大便分消。其組方兼顧「通」(化石、利水)、「調」(行氣)、「安」(鎮靜),符合小兒淋證「濕熱夾滯、氣機不暢」之病機。然續隨子毒性需注意,應依古法嚴格炮製與控量。

傳統服藥法


石燕1枚(細研),真珠末1錢,麩金石3分(細研),木香2分,井泉石3分,續隨子3分(去皮),檳榔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上為末,同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石燕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石燕(細研)半兩,瞿麥半兩,桅子仁半兩,滑石(細研)半兩,木通(銼)半兩,葵子半兩,海蛤(細研)半兩。 主治:小兒諸淋,臍下妨悶,心神煩熱。

石燕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石燕1枚(細研),真珠末1錢,麸金石3分(細研),木香2分,井泉石3分,續随子3分(去皮),檳榔1兩,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主治:瘰癧結腫,寒熱疼痛,心腹煩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