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皮湯
YU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榆皮湯中加入滑石,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利濕: 榆皮湯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滑石性寒,能清熱利濕,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熱排出體外,緩解病症。
- 利水通淋: 滑石具利水通淋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下焦濕熱所導致的尿頻、尿痛等症狀,進一步促進病症的康復。
因此,滑石在榆皮湯中發揮著清熱利濕、利水通淋的作用,與榆皮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帶下病的效果。
榆皮湯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緩解便祕:榆皮湯主治腸燥便祕,冬葵子性寒滑利,能潤腸通便,與榆皮、生地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潤腸通便之效。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冬葵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榆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有更佳療效。
總之,冬葵子在榆皮湯中起到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治療腸燥便祕。
榆皮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含有的石葦,在中醫藥理中佔有重要地位。石葦,學名為「Eriocaulon buergeri」,又稱為石蓴、石韮,是一種生長於濕地的植物。在中醫理論中,石葦性寒味甘淡,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血的功效。它常被用於治療小便不利、熱淋、血淋等症狀,能有效地促進身體水分代謝,清除體內濕熱,對泌尿系統疾病有良好療效。
榆皮湯中加入石葦,主要是利用其利水通淋之功,配合其他草藥如榆樹皮等,共同發揮調理水液代謝、清熱解毒的作用。整體而言,榆皮湯適用於治療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各種病證,如水腫、尿路感染等,石葦的加入,使該方劑在清熱利濕方面更顯強效。
榆皮湯中加入瞿麥,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瞿麥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榆皮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而瞿麥可清熱利濕,通利水道,有助於排泄濕熱,緩解淋痛。
- 配伍榆皮,增強療效: 榆皮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瞿麥與榆皮相配,寒涼之性互補,清熱利濕之力更強,能更好地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並可緩解因血熱所致的尿血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榆皮湯主治功效分析
榆皮湯,源於古代醫家經驗,其組成為滑石、冬葵子、石葦、瞿麥。此方劑主要針對血淋熱痛,然觀諸古籍,其應用遠不止於此。本文將深入剖析榆皮湯的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核心功效: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榆皮湯核心作用在於「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此四味藥材的配伍,相互協同,直擊淋證之病機:
- 滑石: 具有清熱利濕、利尿通淋之效,可導熱下行,解除膀胱濕熱之邪,從而緩解尿道灼熱、疼痛等症狀。
- 冬葵子: 功善利水通淋,且能潤腸通便。淋證多伴有小便不利,甚或大便祕結,冬葵子既能利尿以暢通小便,又能潤腸以協助排泄,使濕熱下出。
- 石葦: 清熱利尿,涼血止血,常用於治療血淋、砂淋等。其清熱之力,可涼血止血,針對淋證之尿血有良效。
- 瞿麥: 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擅長治療熱淋、血淋。其利水通淋之效,可使小便暢通,減輕尿道澀痛,且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炎症。
四藥合用,清熱利濕,通淋止痛,共奏其功,故能治療血淋熱痛。
擴展應用:從古籍看榆皮湯的多樣性
除了基本的血淋熱痛,古籍中亦記載榆皮湯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 胎產相關疾病: 《本草綱目》提到榆皮湯可下胎孕,且《驗方新編》有「千金榆皮湯」治胎死腹中或欲下胎之記載。《胎產心法》也提及「千金榆皮湯」有下胎之效。這表明榆皮湯具備一定的活血化瘀,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可以輔助處理胎死腹中或需引產的情況。
- 冷淋: 《聖濟總錄》指出榆皮湯可治冷淋小便澀。這說明榆皮湯不僅針對熱證,對於因腎虛冷氣客於下焦引起的冷淋,也具有一定的療效。此處的應用可能與方中藥材的利水通淋,促進膀胱氣化功能有關,而非單純的清熱。
- 淋證通用: 《小品方》、《外臺祕要》均提到榆皮湯可用於治療淋證。表明榆皮湯在古代醫家眼中,是治療淋證的基礎方。此外,文中亦提及若淋證伴有大小便閉者,可加大黃;若婦人因房勞導致腎熱,小便不利,腹滿痛,脈沉細者,可加豬腎,顯示古人會根據臨牀表現靈活加減藥物。
- 膏淋: 《聖濟總錄》記載榆皮湯可治療膏淋,顯示榆皮湯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應用於處理小便渾濁,如膏脂之症。
治療原理總結
榆皮湯治療的病機核心在於濕熱下注或下焦氣化不利。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 清熱利濕: 滑石、瞿麥、石葦均具清熱之性,可清除下焦之熱邪,滑石與冬葵子合用,更能利濕,使濕熱之邪從小便利出。
- 利水通淋: 冬葵子、瞿麥、石葦均有利尿通淋之效,可疏通水道,使小便暢通,消除排尿不適感,同時也促進濕熱的排出。
- 涼血止血: 石葦具涼血止血之功,能針對血淋之症,減少尿道出血。
- 活血化瘀: 從古籍中下胎應用來看,榆皮湯可能具備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促進子宮收縮,有助於胎兒排出。
- 調和氣化: 針對冷淋之症,榆皮湯通過利尿,疏通下焦氣機,間接促進膀胱氣化功能恢復,改善小便澀滯。
總結
綜上所述,榆皮湯不僅是治療血淋熱痛的經典方劑,更是一種具有多重功效的良方,古代醫家會根據臨牀表現靈活變通。其治療原理在於清熱利濕,通淋止痛,活血化瘀,調和氣化,適用於多種淋證。此方劑之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靈活變通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瞿麥2兩,防葵1兩,榆白皮1兩,葵子1升,滑石2兩(一方4兩),黃芩1兩(一方2兩),甘草2兩(一方1兩,炙)。
上切。
以水1鬥,煮取3升,分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止痛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榆皮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榆白皮。 主治:胎死腹中;或母有疾,欲下胎,或難生者。
榆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榆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川芎半兩,木通1兩,瞿麥穗1兩,人參3分。 主治:冷淋,小便澀。
榆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榆皮(銼)2兩,滑石2兩,冬葵子1合半(炒),石韋(去毛)1兩,瞿麥穗1兩半,筆頭灰半兩。 主治:血淋熱痛。
榆皮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七引《古今錄驗》。 組成:瞿麥2兩,防葵1兩,榆白皮1兩,葵子1升,滑石2兩(一方4兩),黃芩1兩(一方2兩),甘草2兩(一方1兩,炙)。 主治:諸淋。
榆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榆皮(洗,切,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瞿麥穗1兩,甘草(炙,銼)1兩,滑石(碎)1兩,澤瀉(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 主治:膏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