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燕子煎的組成中包含「石燕」,這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用藥策略。
石燕,又名「石燕子」,是一種藥用礦物,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它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跌打損傷、咽喉腫痛等症。
方劑中加入石燕,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針對病症的熱毒、疼痛等症狀進行治療。同時,石燕的礦物性質,也賦予了方劑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幫助止血、止痛。
由此可見,石燕子煎中加入石燕,是基於其藥理功效和臨牀應用經驗,旨在針對特定病症,發揮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等作用。
石燕子煎方中加入滑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方中以滑石配合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膀胱所致的尿路感染、尿痛、尿頻等症狀。
二、 利尿通淋:滑石能利尿通淋,促進體內濕熱排出,緩解尿道梗阻,有利於改善患者的排尿不暢,減輕尿路刺激症狀。
石燕子煎方中加入石葦,主要是基於其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
石葦,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多醣類等,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
在石燕子煎中,石葦與其他藥材相互配伍,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咳嗽痰多等症狀的效果。其清熱解毒作用可消炎止痛,利尿消腫作用可緩解咽喉水腫,止咳化痰作用則可改善咳嗽痰多症狀。
石燕子煎中包含瞿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瞿麥性寒,味甘微苦,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效。石燕子煎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瞿麥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 活血化瘀:瞿麥亦可活血化瘀,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尿路不通、小腹疼痛等症,瞿麥可起到活血化瘀,通利尿路的作用。
因此,石燕子煎中包含瞿麥,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藥材的配伍,發揮各自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析《石燕子煎》(當作「石燕子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沙石淋,每發不可忍者」,即現代所稱的泌尿系結石(如腎結石、膀胱結石),發作時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其作用機理在於「通淋化石」,透過利水通淋、清熱滲濕,促進沙石排出,緩解疼痛。
組方邏輯與功效推論
石燕子(君藥)
- 性味鹹涼,傳統認為具「利竅、行濕熱」之功,能軟堅散結,針對沙石淋直接化石、排石。古籍《本草綱目》載其「治淋瀝」,可能與其礦物成分(含碳酸鈣等)有關,可中和尿酸或調節尿液酸鹼度。
滑石(臣藥)
- 甘淡寒,清熱利濕,《神農本草經》言其「主癃閉,利小便」,能增加尿量、潤滑尿道,輔助石燕子推動結石下行。其細膩質地亦可保護泌尿黏膜,減少結石摩擦損傷。
石韋(佐藥)
- 苦甘微寒,專入下焦,《名醫別錄》稱其「通淋」,所含皂苷類成分可抗炎、利尿,緩解結石移動導致的尿道腫脹與血尿。
瞿麥穗(使藥)
- 苦寒,活血通經、利水通淋,《藥性論》指出其「排膿、治五淋」,與石韋協同增強利尿效果,並以燈心湯送服,引藥力直達膀胱。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化石+通利」為核心:
- 化石:石燕子軟堅,滑石滲濕,共同分解結石結構。
- 通利:石韋、瞿麥擴張尿道、增加尿流,借助燈心湯的輕清之性,推動沙石從膀胱排出。
- 全方寒涼,適合濕熱蘊結型石淋(症見尿赤、澀痛、舌苔黃膩),透過增加尿量、減少沉積、緩解痙攣,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劑型設計巧思
改「煎」為「丸」,以面糊緩釋藥力,避免過度苦寒傷胃;食前服用使藥力集中於下焦,配合瞿麥燈心湯的引經作用,展現古人對給藥途徑的精準考量。
傳統服藥法
石燕子1兩,滑石、石韋、瞿麥穗各等分。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食前煎瞿麥、燈心湯送下,日2-3次。
(《三因》卷十二)。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石燕子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燕子煎, 出處:《雞峰》卷十八。 組成:石燕子1兩,滑石、石韋、瞿麥穗各等分。 主治:沙石淋,每發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