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蟲神功奪命散

釣蟲神功奪命散

DIAO CHONG SHEN GONG DUO M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永類鈴方》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9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1%
肝經 24%
脾經 14%
膀胱經 8%
大腸經 7%
肺經 6%
胃經 6%
腎經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釣蟲神功奪命散」的方劑中,包含「石燕」,這看似荒謬,實則暗藏玄機。

「石燕」並非常見藥材,而是古代道教煉丹術中所指的「石燕」,是一種傳說中的礦物,具有極強的毒性。古人相信其能「奪命」,故將其納入此方。

然而,「石燕」並非真實存在的藥材,更非治病之物,而是借其虛幻性來暗示方劑的危險性,提醒使用者切勿輕易嘗試,以免中毒喪命。這也體現了古代方劑中,常以隱喻、暗示的方式來傳達信息,同時也揭示了古代醫藥學的發展與神祕主義的密切關係。

「釣蟲神功奪命散」方劑中使用丁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驅寒,殺蟲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陽驅寒、殺蟲止痛的功效。其溫熱之力可驅散寒邪,並能直接作用於蟲體,使其失去活性,達到驅蟲的目的。
  2. 協同增效,提升療效: 丁香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例如,丁香的溫陽之性可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提升整體療效,更有利於驅除寄生蟲。

總之,丁香在「釣蟲神功奪命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溫陽驅寒、殺蟲止痛的特性以及與其他藥材的協同作用,共同構成了該方劑的驅蟲功效。

「釣蟲神功奪命散」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滋陰潛陽: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潛陽、涼血止血的功效。可針對由熱毒引起的蟲體感染,起到清熱解毒作用,同時緩解因蟲體寄生造成的陰虛內熱。
  2. 收斂固澀,止瀉止痢:鱉甲亦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蟲體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並有助於修復腸道黏膜,提升機體抵抗力。

總而言之,「鱉甲」在「釣蟲神功奪命散」方劑中,主要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潛陽以及收斂固澀等功效,以達到驅除蟲體、緩解症狀的目的。

「釣蟲神功奪命散」中加入「硫磺」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功效: 硫磺性溫,具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能有效驅除,達到治療目的。

二、助藥力: 硫磺能提高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配合苦楝皮、檳榔等藥物,能加強驅蟲效果,更有效地清除寄生蟲。

然而,硫磺毒性較大,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釣蟲神功奪命散」主治「傳屍痨」,即傳統醫學中所指的勞瘵、癆病,尤其強調因「蟲」(如屍蟲、癆蟲)寄生所致的消耗性疾病。此類病症多見於肺癆(類似現代結核病),古代認為病原為「蟲蝕臟腑」,臨床表現為咳嗽、咯血、潮熱、消瘦等。方名「釣蟲」直指其驅蟲之效,「奪命」則喻其峻烈,意在根除病根。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石燕(火煅,醋淬7次)

  • 性味功效:鹹涼,傳統用於清熱利濕、解毒散結。火煅醋淬可增強其收斂、殺蟲之效,古代認為此法能「軟堅化積」,針對癆蟲寄生形成的「乾血痙」。
  • 推論:藉煅淬後礦物質的物理變化,可能產生刺激性成分,破壞蟲體。

2. 母丁香

  • 性味功效:辛溫,具溫中降逆、散寒止痛之效。古代外用常作殺蟲藥(如牙痛蟲蝕),其揮發性成分(如丁香酚)可能具麻醉或驅蟲作用。
  • 推論:作為「誘餌」之一,利用其氣味吸引蟲體,或干蟲代謝。

3. 酒蠟(黃蠟溶於酒)

  • 作用:賦形成丸(如綠豆大),便於吞服。蠟性緩釋,可能保護藥物通過胃酸,至腸道釋放;酒行藥勢,助藥性穿透。
  • 推論:蠟丸或模擬「蟲卵」質地,引誘蟲體附着。

4. 鱉甲

  • 性味功效:鹹寒,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癆病後期常見陰虛發熱,鱉甲可退虛熱;其甲殼質或干擾蟲體附著。
  • 推論:針對癆蟲寄生後的「瘀熱互結」,調節宿主環境。

5. 水磨硫黃

  • 性味功效:酸溫有毒,外用殺蟲止癢,內服壯陽通便。古籍載其「殺腹臟蟲」,或透過硫化物破壞蟲體代謝。
  • 推論:直接毒殺蟲體的主要成分。

治療原理綜述

  1. 「釣蟲」設計

    • 丸藥外覆雪膏(可能為油脂類)及蠶繭,模擬食物或組織,誘蟲吞食。
    • 緋綿長線(1丈2尺)用於追蹤蟲體位置,線動即蟲咬鉤,猛力拽出體外,符合古代「蟲瘡」的直觀思維。
  2. 殺蟲協同效應

    • 硫黃+石燕:硫黃殺蟲為主,石燕協助「破結」;
    • 丁香+蠟:氣味誘導與物理包裹並用;
    • 鱉甲:調整宿主體質,減少蟲體滋生環境。
  3. 時機選擇

    • 端午日日未出:古人認為陽氣初生、蟲類活躍時用藥,可增強驅蟲效力,亦與節令「祛毒」習俗相關。

潛在科學關聯(推測)

  • 硫黃的殺菌作用可能對某些腸道寄生蟲(如蛔蟲)有效。
  • 蠟丸包裹或減少藥物對上消化道的刺激,直達蟲體寄生處。
  • 「線拽蟲體」可能源於古代對腸道寄生蟲排出體外的觀察,然實際操作風險極高。

此方反映古代「以毒攻毒」「誘殺為先」的治蟲思路,結合礦物、動物、植物藥的協同,雖今人視為荒誕,但背後隱含對寄生蟲病的直觀理解與驗證。

傳統服藥法


石燕1個(火煅,醋淬7次),母丁香1錢半,酒蠟半兩,鱉甲1個,水磨硫黃2錢。
上為細末,蠟為丸,如綠豆大。
每用1丸,裝鈎子上,系緋綿1條,長1丈2尺,用雪膏少許丸藥丸,再以蠶繭一截穿於線上蓋之,令病人先吃膏後,一口同藥吞下,良久線動,用力拽出,有蟲,用沸油煎殺。此藥於端午日日未出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釣蟲神功奪命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釣蟲神功奪命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八○二一引《永類鈴方》。 組成:石燕1個(火煅,醋淬7次),母丁香1錢半,酒蠟半兩,鱉甲1個,水磨硫黃2錢。 主治:傳屍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