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引散

油引散

YOU YI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腎經 22%
大腸經 11%
小腸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7%
脾經 7%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油引散方中含有「石燕」,其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石燕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發揮清熱瀉火之功效。
  2. 化痰止咳: 石燕能化痰止咳,對於因痰熱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石燕在油引散方中,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油引散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輕粉性寒,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緩解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油引散常用於治療熱證便祕,輕粉正是其核心藥物,發揮清熱瀉下的作用。
  2. 引藥下行: 輕粉性重,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引導至下焦,增強其療效。油引散中包含多種藥材,輕粉的加入有助於藥效下達腸道,更有效地治療便祕。

油引散方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其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方中以麝香配伍其他藥物,可增強通竅止痛之效,有助於治療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

此外,麝香亦具活血止痛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故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油引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小兒聤耳內生瘡,或有膿汁」,即針對小兒耳內生瘡化膿、流膿不止之證。此證屬中醫「聤耳」範疇,多因風熱濕毒蘊結耳竅或肝膽濕熱上攻所致,臨床表現為耳內紅腫疼痛、膿液滲出,甚則聽力受阻。

組成與方義分析:

  1. 石燕子(雌雄一對)

    • 性味鹹涼,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收濕斂瘡。此處煅炭存性為末,增其收澀止血、拔毒生肌之效,煅後質地疏鬆,更利吸附膿液、乾斂瘡面。雌雄同用可能強調陰陽調和,增強藥效。
  2. 虢丹(黃丹、飛丹)

    • 為鉛丹經炮製後的橙紅色粉末,性辛微寒,外用可解毒生肌、收斂瘡口,傳統常用於瘡瘍潰爛、濕疹流水。其「飛」製法使質地更細膩,減少刺激性,適合耳竅黏膜之用。
  3. 膩粉(輕粉)

    • 為氯化亞汞,辛寒有毒,外用攻毒殺蟲、抑菌祛腐。此處「量入少許」,取其微量以增強消腫排膿之力,但需謹慎控制劑量。
  4. 麝香

    • 辛溫香竄,能通絡開竅、活血散結。少量用於方中,可引藥透達耳竅深部,促進膿毒外泄,兼止痛消腫。

全方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本:石燕子、虢丹、膩粉三者協同,清解耳竅濕熱毒邪,抑菌祛腐,針對「瘡膿」之病根。
  • 收澀引流為標:石燕子煅炭與虢丹共奏收濕斂瘡之效,減少膿液滲出;膩粉助其化腐排膿,膿盡則瘡面易斂。
  • 芳香透達為引:麝香與油引之法,使藥力深入耳竅,並借油脂之滑利(如麻油)導藥下行,促進膿毒外排。

使用方法體現外治巧思:
先以「縮撚子」(可能為棉捻或藥捻)吸淨耳膿,再將藥粉吹入耳中,最後滴油引藥下行。此法確保藥物直接作用患處,油脂潤滑兼緩和藥粉刺激性,適合小兒嬌嫩耳道。

綜論:
此方為典型外用治聤耳實證之劑,側重「解毒斂膿、透達引流」,方中礦物藥與動物藥結合,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斂瘡生肌」的治療思維。然需注意,現代應用時應參照當代藥理,評估重金屬成分安全性,並結合辨證調整。

傳統服藥法


石燕子雌雄1對(用磚壘一地爐,木炭火煅白色為末),虢丹(飛)等分,膩粉少許(量入),麝香少許(量入)。
上為末,同研勻。
先以縮撚子搌耳中膿汁盡時倒臥,摻藥1字許,入耳中,以好油一滴引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散結通竅、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油引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八。 組成:石燕子雌雄1對(用磚壘一地爐,木炭火煅白色爲末),虢丹(飛)等分,膩粉少許(量入),麝香少許(量入)。 主治:小兒聤耳內生瘡,或有膿汁。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