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燕散

石燕散

SHI Y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腎經 33%
肝經 33%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燕散方劑中包含「石燕」,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藥性相合:「石燕」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石燕散常用於治療熱毒攻肺、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而石燕的藥性正好可以清熱解毒,緩解肺熱,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2. 藥物配伍: 石燕散中的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石燕的藥性相得益彰,協同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燕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範疇廣泛,主要針對慢性、虛損性病證,涵蓋消化、泌尿、婦科等系統,其核心病機可歸納為「濕熱久蘊、氣血失調、臟腑虛損」。

  1. 消化系統(腸風痔漏、臟腑傷積洩瀉、暑月瀉不止)
    因濕熱下注或脾虛久瀉,導致氣血瘀滯(如痔漏出血)、清陽不升(面色萎黃、飲食無味)。「三十年不癒」強調病久正虛,需祛濕兼調氣血。

  2. 泌尿系統(諸般淋瀝、久患消渴)
    淋瀝屬濕熱結於下焦,消渴則可能因濕熱傷陰或氣化不利。石燕、商陸子利水通淋,赤小豆清濕熱,紅花活血改善瘀滯。

  3. 婦科(月候不調、赤白帶下多年不癒)
    濕熱瘀阻胞宮,導致經帶異常。紅花調經,商陸子、赤小豆祛濕熱,石燕固澀帶下,兼顧攻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燕(半兩)
    性涼味鹹,傳統用於清熱利濕、收斂固澀。主治淋疾、帶下,此方取其通淋止瀉、固攝下焦之力,針對久病正虛濕留之證。

  2. 赤小豆(半兩)
    甘酸偏涼,利水消腫解毒。與商陸子協同清濕熱,尤適合濕熱下注之瀉痢、淋證,兼顧健脾(與蔥白湯合用升提中氣)。

  3. 商陸子(十兩,主藥)
    苦寒有毒,逐水消腫,通二便。用量獨重,顯示本方以攻逐濕邪為先,通過瀉下、利水祛除久積濕熱,佐以他藥緩和其峻性。

  4. 紅藍花(半兩,即紅花)
    辛溫活血通經,調和氣血。在濕熱瘀阻病證中(如痔漏出血、經帶不調),能改善局部瘀滯,避免純攻利傷正。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商陸子、赤小豆攻濕熱,石燕收斂,紅花調血,蔥白湯升陽,適合久病虛實夾雜。
  • 標本同治:瀉濕熱(治標)的同時,通過活血、固澀調理氣血(治本)。
  • 劑型考量:散劑便於長期服用,緩圖慢性病;蔥白湯送服,取其辛溫升發,反佐商陸子苦寒沉降之偏。

推理功效
全方以「清利濕熱為主,活血固澀為輔」,通過通利二便、分化濕熱、調和氣血,改善因濕熱久羈導致的各種慢性病證,尤其適合下焦濕熱兼氣血不和者。

傳統服藥法


石燕半兩,赤小豆半兩,商陸子10兩,紅藍花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煎蔥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糖尿病白帶排尿困難尿道炎膀胱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石燕散,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石燕。 主治:傷寒小腹脹滿,小便不通。

石燕散,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石燕1對(圓大者爲雄,長小者爲雌),麝香少許。 主治:目疾損弦,拳毛倒睫。

石燕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石燕半兩,赤小豆半兩,商陸子10兩,紅藍花半兩。 主治:血淋心煩,水道中澀痛。

石燕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八引《肘後方》。 組成:石燕不拘多少(洗淨)。 主治:腸風痔漏,30年不癒,面色萎黃,飲食無味;臟腑傷積泄瀉,暑月常瀉不止;諸般淋瀝,久患消渴;婦人月候不調,赤白帶下,多年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