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枝湯
YU Z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極寒 (0.08)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腎經 33%
肝經 33%
膀胱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9-06
方劑組成解釋
榆枝湯中使用石燕,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石燕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疾病。榆枝湯本身也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爲主要功效,石燕的加入可增強其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 配伍榆枝,增強療效: 榆枝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石燕與榆枝配伍,寒涼之性相輔相成,清熱解毒的功效更顯著。同時,石燕可助榆枝涼血止血,使藥效更強,更利於治療因熱毒血熱所致的出血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榆枝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淋,臍下滿急切痛」。
- 氣淋:屬中醫淋證之一,多因氣機鬱滯、膀胱氣化不利所致,症見小便澀痛、淋瀝不暢、少腹脹滿,甚則臍下緊繃疼痛。
- 臍下滿急切痛:反映下焦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致氣血不通,發為急痛,其病位在膀胱與少腹,與「淋證」病機相合。
此方功效側重於通利下焦、行氣止痛,針對氣機阻滯引起的淋證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性味歸經與功效
榆枝(半兩)
- 性味:甘、微寒(《本草拾遺》載榆白皮「性滑利」)。
- 歸經:入膀胱、大腸經。
- 傳統功效:
- 利水通淋:榆白皮或枝條,古用於「通淋」(《神農本草經疏》),能滑利水道,緩解小便澀痛。
- 清熱散結:其微寒之性可輕清下焦鬱熱,助解臍下脹滿。
石燕子(3枚)
- 性味:甘、涼(《本草綱目》歸金石類)。
- 歸經:入腎、膀胱經。
- 傳統功效:
- 通淋化石:古用於「治諸淋澀痛」(《日華子本草》),因其質重下行,能利竅破結,緩解淋證阻塞。
- 活血止痛:金石之品可鎮墜氣機,導滯止痛,針對臍下「急切痛」之標症。
(2)配伍邏輯
滑利與鎮墜並行:
- 榆枝性滑利,通調水道,緩解氣滯濕阻;
- 石燕子質重下沉,破結通淋,直達下焦病所。
二者相配,一柔一剛,共奏行氣散結、通淋止痛之效。
標本兼顧:
- 氣淋病機以氣滯為本,疼痛為標。榆枝理氣通絡,石燕子化石止痛,既疏浚氣機,又緩解急症,契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3)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
- 疏利下焦氣機:榆枝滑利,鬆解膀胱氣滯;
- 破除瘀結滯澀:石燕子沉降,開通淋濁阻塞;
- 協同止痛:二者合用力專下焦,改善臍下氣血壅滯之滿痛。
三、總結
榆枝湯為傳統簡效方,針對氣淋實證(氣滯濕阻型),以「通、降」為核心,體現中醫「通則不痛」之治則。然臨床需辨證加減,若兼熱象可佐梔子、瞿麥;若氣虛當慎用金石沉降之品。
傳統服藥法
榆枝半兩,石燕子3枚。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榆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八。 組成:榆枝半兩,石燕子3枚。 主治:氣淋,臍下滿急切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