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犀角散

黃連犀角散

HUANG LIAN XI J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8%
脾經 8%
肺經 8%
腎經 8%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犀角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善治熱毒攻心,黃連佐之,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起到瀉心火、解毒散瘀的作用。
  2. 瀉火涼血: 黃連善於瀉心火,清熱涼血,與犀角相配,可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心火熾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高熱、神昏、口渴、煩躁、舌紅苔黃等。

黃連犀角散中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犀角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古人認為其能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而黃連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二者相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力。
  2. 針對特定疾病: 黃連犀角散常用於治療熱毒入血、神昏譫語、吐血衄血等症,而犀角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爲是治療此類疾病的特效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犀角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血如小豆汁」,指大便或小便出血,血色暗紅似豆汁,屬中醫「血證」範疇。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熱毒蘊結血分,迫血妄行所致。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犀角(現多以水牛角代)涼血止血、清解血分熱毒。兩者合用,針對熱毒熾盛、灼傷血絡之出血,尤其偏重於「心火亢盛」或「溫熱病邪深入營血」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君藥配伍核心

    • 黃連:苦寒入心、胃經,瀉實火、解熱毒。《本草綱目》載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血淋」,直接針對熱迫血行之病機。
    • 犀角屑:鹹寒入心、肝經,清血分實熱,涼血止血,《神農本草經》稱其「解百毒,療諸血證」。與黃連相須為用,強化清熱涼血之效,形成「瀉火+涼血」的協同框架。
  2. 輔助藥豆豉的意義

    • 方中後納「豉1升」,性涼能宣散鬱熱,助黃連、犀角透熱外達,避免苦寒直折遏邪。此舉體現「火鬱發之」的思路,兼顧瀉火與透邪,防止熱毒內閉。
  3. 劑型與煎煮邏輯

    • 先煮黃連、犀角取汁,後入豆豉輕沸,意在保留豆豉輕清宣透之性,同時濃煎前兩者以萃取有效成分。分二服之法,則符合「治血證不宜峻攻,當緩消熱毒」的原則。

綜論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涼血為主,透邪為輔」:

  • 直接作用:黃連瀉火解毒從氣分切入,犀角涼血散瘀從血分切入,雙向阻斷熱毒迫血之路。
  • 間接調控:豆豉宣發鬱熱,調暢氣機,既防涼遏,又助血熱消散。適用於熱毒不劇但纏綿(如濕熱夾雜)之輕中度出血,符合古代對「小豆汁」狀出血的細膩辨證。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中醫「截斷病勢」思維,尤其適合心胃火熾延及血分(如熱痢便血、泌尿感染血尿)之證,後世拓展用於溫病早期營分證亦基於此理。

傳統服藥法


黃連末3兩,犀角(屑)3兩。
水5升,煮取3升,去滓納豉1升,更煮3沸,去滓,分2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犀角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 組成:黃連末3兩,犀角(屑)3兩。 主治:下血如小豆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