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犀丸

龍犀丸

LONG X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鳴錄》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大腸經 17%
心經 11%
胃經 11%
肺經 11%
脾經 11%
腎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5%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犀丸方劑中包含犀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傳統醫學觀點: 古籍中記載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高熱驚厥、吐血衄血等症狀。 因此,古人認為犀角可以治療相關疾病,並將其列入藥方。
  2. 稀有珍貴: 犀角在古代屬於稀有珍貴的藥材,象徵著高貴和藥效強大。 因此,藥方中加入犀角,也體現了當時的醫學觀念和社會文化。

然而,隨著犀牛數量逐漸減少,犀角已被列為保育動物的禁止交易物品,龍犀丸方劑也因其包含犀角而不再被使用。

龍犀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心火、瀉胃火、解肝火的作用。龍犀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煩躁、神志不清、口渴多飲、小便赤澀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降低體溫,改善神志不清、口渴等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進一步加強了龍犀丸的治療效果。

龍犀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龍犀丸作為治療鼻血的方劑,加入白礬可收斂鼻腔血管,止血效果顯著。
  2. 清熱解毒: 白礬性寒,亦有清熱解毒之效。鼻血的產生,除了外傷或血管病變外,也可能因熱毒上攻所致。白礬能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可更有效地治療鼻血。

總之,白礬在龍犀丸中發揮收斂止血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犀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痔瘡
古代醫家認為痔瘡的形成與「濕熱下注」、「血熱壅滯」或「風燥火結」相關,表現為肛門腫痛、出血或脫垂。龍犀丸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核心,針對濕熱蘊結、熱毒熾盛所致的痔瘡症狀(如灼痛、便血),通過內服調理體內熱毒,緩解局部氣血壅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犀角尖(2錢)

    • 功效: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 原理:犀角性寒,善入血分,能清解血中熱毒,古代用於熱毒熾盛引起的出血、腫痛。此處用於痔瘡血熱妄行之便血,以及熱毒壅滯之肛門腫痛。
  2. 川連(黃連,2錢)

    •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原理:黃連苦寒,清中下焦濕熱,尤其擅長治療腸胃濕熱(如痢疾、痔瘡)。其燥濕之力可化解濕熱下注之病機,與犀角協同增強清熱涼血之效。
  3. 白礬(2錢)

    • 功效:收斂止血、燥濕解毒。
    • 原理:白礬酸澀寒,能收斂瘡面、止血(如便血),並抑製局部濕熱腐蝕。外用常見於痔瘡洗劑,此處內服以強化止血及燥濕效果。
  4. 龍眼肉(4兩,為丸之基質)

    • 輔助作用:甘溫補益,緩和犀角、黃連、白礬的峻烈寒性,避免傷胃;同時黏合藥粉成丸,便於服用。

整體配伍邏輯
本方以「清熱涼血(犀角)+燥濕解毒(黃連、白礬)」為主軸,直指痔瘡的濕熱毒瘀病機。犀角與黃連清瀉血分及腸道熱毒,白礬收斛止血,三藥寒涼配伍相須為用;龍眼肉調和藥性,使攻邪而不傷正。

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痔瘡外,此方對其他「血熱濕毒」證候(如熱痢下血、皮膚熱毒瘡瘍)或有潛在應用,然古籍明確限定於痔瘡,推測其劑量與配伍側重於肛腸局部效應。


總結:龍犀丸透過清熱、涼血、燥濕、止血的协同作用,化解痔瘡之濕熱瘀阻,體現中醫「治痔先清腸」的內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犀角尖2錢,川連2錢,白礬2錢。
上為細末,用龍眼肉4兩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錢,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孕婦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犀丸, 出處:《雞鳴錄》。 組成:犀角尖2錢,川連2錢,白礬2錢。 主治: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