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礬膏

連礬膏

LIAN FAN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大腸經 18%
心經 9%
胃經 9%
膽經 9%
肺經 8%
膀胱經 8%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連礬膏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之功效,可抑制熱毒上炎,對於連礬膏中其他藥材引起的燥熱之症,起到平衡作用。
  2. 斂瘡生肌: 黃連亦有收斂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連礬膏治療的瘡瘍、潰爛等症狀,起到輔助作用。

總之,黃連在連礬膏中,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收斂生肌,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連礬膏中含有白礬,其主要原因在於白礬具有以下功效: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癢,適用於濕疹、皮炎、皮膚瘙癢等症狀。連礬膏常用於治療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白礬的燥濕止癢作用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減少分泌物。連礬膏中加入白礬,可幫助傷口快速癒合,減少炎症反應。

因此,白礬在連礬膏中起到重要的治療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礬膏》為傳統中醫外用點眼方劑,主要針對慢性眼疾伴有角膜浮翳之證。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時眼害久」:指慢性眼部疾患反覆發作,或急性眼病轉為慢性者。
  2. 「有浮翳」:翳指角膜雲霧狀混濁,浮翳多屬輕淺未固者,此類病變需以緩和藥力逐步消退。
  3. 「不敢點重藥」:暗示患者體質偏弱,或病情較輕,不宜用峻烈藥物刺激眼部。

綜合而言,此方適用於「慢性結膜炎」、「輕度角膜雲翳」等眼疾,尤其體質虛弱不耐強效藥者。

二、組成藥物的藥性與配伍邏輯

  1. 黃連末(2錢):

    • 性味苦寒,入心、肝、胃經,為清熱解毒要藥。
    • 《本草備要》載其能「瀉火燥濕」,古代外用於目赤腫痛,如《千金方》以黃連浸汁點眼治目赤。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對結膜炎致病菌(如葡萄球菌)有抑制效果。
  2. 生白礬末(1錢):

    • 性味酸澀寒,入肺、肝、脾經,外用能收斂燥濕、解毒殺蟲。
    • 《本草綱目》謂其「吐風熱痰涎,燥濕解毒」,古方常用於目翳(如《聖惠方》白礬散點翳)。
    • 其低濃度溶液可收斂黏膜,減少分泌物,高濃度則腐蝕翳障,此方用生白礬取其輕磨消翳之效。

三、製法與作用原理

  1. 梨汁載藥

    • 梨性涼甘潤,能清熱生津,並緩和黃連、白礬之燥烈。蒸製後梨汁與藥末融合,形成滋潤劑型,避免直接點藥粉刺激角膜。
    • 露一宿(靜置隔夜)可能使藥性更為緩和,並讓梨汁中酵素分解部分刺激性成分。
  2. 藥理推測

    • 黃連抗菌消炎,針對眼部慢性感染;白礬收斂消翳,逐步改善角膜混濁。
    • 梨汁潤澤,中和燥性,適合「久病陰傷」或「翳膜未堅」之證,體現中醫「緩消漸散」的治療思維。

四、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收斂消翳為主,搭配梨汁潤製,形成「清而不峻,消而不傷」的特點,正合「久病虛弱,翳膜輕淺」之治則,為古代眼科外用緩方之代表。

傳統服藥法


黃連末2錢,生白礬末1錢。
清火。
用細梨一枚,去核,入上藥末,仍用梨蓋,竹釘釘住,外以面餅包住,於乾飯上蒸三次,取出,去面,將梨搗爛,擰汁入碗內,露一宿。
任意點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連礬膏, 出處:《眼科闡微》卷三。 組成:黃連末2錢,生白礬末1錢。 主治:清火。主治:時眼害久,有浮翳,不敢點重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