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連散
PIAN L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案》(沈陽方)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9%
大腸經 14%
肺經 12%
心經 11%
膀胱經 7%
胃經 6%
膽經 6%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片連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片連散作為治療泄瀉的方劑,白礬可收斂腸道,減少水液流失,緩解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毒:白礬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減少腸道炎症,從而改善泄瀉症狀。
因此,白礬在片連散中發揮著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泄瀉症狀。
片連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能清心火、瀉胃火,對於熱證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胃脘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燥濕止瀉:黃連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片連散中加入黃連,是為了發揮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片連散」方劑中包含「冰片」,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片連散中包含的「連翹」也有清熱解毒之效,冰片可增強其療效。
- 消腫止痛:冰片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疼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片連散中包含的「金銀花」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冰片可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冰片」在「片連散」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片連散」主治耳竅化膿性疾病,其適應症特徵有三:
- 膿液遷延:強調「經年不癒」,顯示此方針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或反覆發作的耳瘡潰瘍。
- 濕熱病理:中醫認為耳膿久不癒多屬「濕熱上蒸」,黏稠膿液反映濕濁膠結,需清熱燥濕並行。
- 局部瘡瘍:「耳底耳瘡」提示外耳道或鼓膜可能存在糜爛、潰瘍,需解毒生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燥濕+透竅止痛」為核心,藥物配伍層次分明:
白礬(7分5釐)
- 藥性:酸澀寒,外用善收濕斂瘡、殺蟲止癢。
- 作用:收斂耳內滲出膿液,燥濕以消腫,其澀性可促進瘡面癒合。
黃連(5分)
- 藥性:苦寒,清熱解毒力強,尤擅瀉心胃實火。
- 作用:直折耳竅濕熱火毒,抑制化膿性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冰片(1分)
- 藥性:辛香走竅,微寒能散鬱熱。
- 作用:
- 引藥直達耳竅深部,開散濕熱鬱火。
- 局部輕微麻醉,緩解耳痛搔癢。
配伍特點:
- 清斂並用:黃連瀉火解毒,白礬收濕斂膿,一瀉一收,控制化膿而不留邪。
- 標本兼治:冰片透達病所(治標),黃連、白礬清除濕熱根本(治本)。
- 劑型考量:極細粉末易附著潰瘍面,棉紙裹藥緩釋藥效,適合狹窄耳道。
【科學機轉推論】
- 抗菌消炎:黃連含小檗鹼、白礬含硫酸鋁鉀,均具廣譜抗菌作用,抑制耳部常見致病菌。
- 減少滲出:白礬的收斂性使蛋白質凝固,降低組織滲液,助瘡面乾燥。
- 局部鎮痛:冰片揮發性成分(如龍腦)可抑制神經末梢敏感度,緩解疼痛。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以簡馭繁,針對耳竅濕熱毒邪的關鍵病機用藥。
傳統服藥法
白礬7分5釐,黃連5分,冰片1分。
清熱祛濕,消毒止痛。
上為極細末。
用棉紙裹藥面,納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同時服用。
- 本方不宜在飯前空腹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片連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案》(沈陽方)。 組成:白礬7分5厘,黃連5分,冰片1分。 主治:清熱祛濕,消毒止痛。主治:耳中流膿,經年不癒,耳底耳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