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棉散
HONG MI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棉散中添加白礬,主要是利用其 燥濕止癢 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等作用。
對於紅棉散所治療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白礬能有效 吸附皮膚表面的濕氣,並 抑制病菌生長,達到止癢消炎的目的。同時,白礬還能 收斂毛孔,減少皮膚分泌物,進一步改善濕疹等病症的症狀。
紅棉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紅腫熱痛等症狀,冰片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開竅醒神,止癢消風:冰片氣味辛香,具有開竅醒神、止癢消風之效。對於皮膚瘙癢、風熱感冒等症狀,冰片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
因此,紅棉散中加入冰片,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止癢消風等多重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棉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耳瘡、耳底腫痛,破流膿水,浸淫不已」,屬中醫「耳疳」「聤耳」範疇,即現代所指外耳道炎、化膿性中耳炎等耳科濕熱潰瘍病症。其證以耳內紅腫熱痛、膿液滲出不止為特徵,多因風熱濕毒蘊結耳竅,腐肉成膿所致。方名「紅棉」當指以棉杖蘸藥末納耳之法,兼取胭脂之紅色,暗示其外用收斂止癢之效。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枯白礬(煆明礬)
- 性酸澀寒,傳統用於「燥濕止癢,蝕惡肉,生好肉」,針對耳竅濕熱膿水。現代研究證實其具收斂、抗菌(尤其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減少滲出。
熟爐甘石(鍛爐甘石)
- 甘平無毒,外治專科要藥,能「收濕斂瘡,生肌止血」。其主含氧化鋅,可吸附滲液,促進創面乾燥,與枯礬協同增強燥濕之效。若以蛀竹粉替代(竹材黴蛀後粉末),則取竹性涼而解毒,或有輕度抑菌之效。
乾胭脂粉
- 古代胭脂多以紅花、紫鉚等植物染料製成,此處用其涼血散瘀之性,助消耳道紅腫。色紅入血分,或兼標記用藥部位之功。
麝香、片腦(冰片)
- 二者均為芳香走竅之品。麝香「通諸竅,散風瘀」,冰片「清熱止痛,開鬱解毒」,合而能透達藥力於耳竅深處,迅速緩解腫痛,並抑制炎症反應。現代研究示其具抗炎、鎮痛及局部麻醉效果。
全方配伍思維
此方以「收濕斂瘡」為核心,結合「清熱解毒」「通竅止痛」:
- 枯白礬、爐甘石為君,直接收斂膿水,修復潰瘍;
- 麝香、冰片為臣,透竅行滯以消腫止痛;
- 胭脂粉佐助活血消腫,兼調色便於觀察。
整體體現「先祛其腐(膿濕),再通其滞(氣血),後生其新(黏膜)」的治療層次,符合中醫外科「煨膿長肉」之理念。
科學角度的潛在機制
- 抗菌抑菌:枯礬、爐甘石對常見化膿菌(如鏈球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 消炎止痛:冰片、麝香可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IL-6),減輕組織水腫。
- 物理吸附:爐甘石與枯礬形成保護層,減少耳道刺激,利於創面癒合。
此方簡練而針對性強,展現古代外科用藥「簡、便、效」的特點,尤適於慢性耳瘡膿水淋漓之證。
傳統服藥法
枯白礬5分,乾胭脂粉2分半,麝香少許,片腦1分,熟爐甘石5分(一方以蛀竹粉易礬甘石)。止癢,止痛。
上為末。
先以棉杖子搌乾膿水,另將鵝翎管子送藥入耳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棉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枯礬面16兩,棉胭脂2張,冰片5錢。 主治:收濕拔乾,消腫解毒。主治:耳瘡,耳底腫痛,破流膿水,浸淫不已。
紅棉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六。 組成:枯白礬5分,乾胭脂粉2分半,麝香少許,片腦1分,熟爐甘石5分(一方以蛀竹粉易礬甘石)。 主治:止癢,止痛。主治:耳聾,流膿,疼痛,紅腫,流黃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