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炎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針對濕熱引起的皮膚炎症,白礬能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消腫。
- 清熱解毒: 白礬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白礬在消炎散中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消炎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消炎散中加入冰片,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所致的炎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 止痛生肌: 冰片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同時也具有止痛的效果,對於炎症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消炎散中加入冰片,能夠有效地消炎止痛,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炎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消炎散」所載主治症為**「五臟積熱,肝火旺盛」**引發的頭面部熱證,具體表現包括:
- 頭目症狀:頭痛、目脹、風輪(指黑睛,即角膜)高起,甚至「左目旋螺突出」(描述角膜膨出如旋螺狀,類似現代角膜潰瘍或青光眼急性發作時的隆起)。
- 熱象明顯:疼痛劇烈、熱淚常流,脈象「厥陰弦緊」(肝經火旺之脈)。
此證病機屬肝火上炎,古代醫家認為肝開竅於目,若肝經鬱熱化火,可上攻頭目,導致眼部充血、腫痛甚至角膜病變。方劑以「消炎退赤」為目標,對應現代眼科常見的急性結膜炎、角膜炎或青光眼等炎症性疾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硼酸(三錢)
- 古代應用:硼酸(或中藥「硼砂」)性涼,具清熱解毒、防腐斂瘡之效,外用可治目赤腫痛、喉痹潰瘍。
- 現代藥理:硼酸為弱酸性防腐劑,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眼部感染,其低濃度溶液(如3%)可沖洗黏膜,緩解炎症。
2. 白礬(一錢)
- 古代應用:白礬(明礬)酸澀寒,能收斂止血、燥濕解毒,外用治濕瘡、目赤眵多。
- 現代藥理:含硫酸鋁鉀,具收斂作用,可減少炎性滲出,抑制微生物,緩解黏膜水腫。
3. 梅片(二分,即冰片)
- 古代應用:冰片辛涼走竄,善通竅散鬱火,「去翳明目」,常用於目赤腫痛、神昏閉證。
- 現代藥理:含龍腦,能局部鎮痛、抗炎,促進藥物穿透組織,增強硼酸與白礬的滲透效果。
方劑配伍特色與作用機理
- 清熱解毒為主:硼酸、白礬性寒,直接抑制局部熱毒(炎症反應),對抗「肝火」的紅腫熱痛。
- 收斂防腐為輔:白礬斂濕,減少分泌物;硼酸防腐,預防繼發感染,契合「消炎退赤」目標。
- 冰片引經佐使:其辛散之性助藥力透達目竅,同時緩解疼痛,改善「熱淚常流」之症。
推論與現代對應
此方為外用沖洗劑,透過直接接觸患部(眼部或皮膚)發揮效應,符合傳統「外治」思維。其組合類似現代眼科用的抗菌收斂溶液(如硼酸洗眼液),但加入冰片增強局部循環與鎮痛,體現中藥「清熱+透竅」的雙向調節。
若用於角膜潰瘍(風輪高起),可能需配合內服清肝藥(如龍膽瀉肝湯)以治本;若為急性結膜炎(目赤淚熱),單用外洗即可收效。
傳統服藥法
硼酸3錢,白礬1錢,梅片2分。
消炎退赤。
水沖洗罨,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炎散, 出處:《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症》。 組成:芙蓉葉10兩,大黃10兩,黃芩8兩,黃連8兩,黃柏8兩,澤蘭葉8兩,冰片3錢。 主治:腹膜炎和闌尾膿腫急性炎症期。
消炎散,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硼酸3錢,白礬1錢,梅片2分。 主治:消炎退赤。主治:五臟積熱,肝火旺盛,上攻於頭目,頭痛目脹,風輪高起,左目旋螺突出,疼痛不已,熱淚常流,惟厥陰弦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