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九丹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引起的瘙癢,白礬能有效抑制濕邪,止癢止痛。
- 收斂止血: 白礬還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一些皮膚破損、出血的病症,白礬能起到收斂傷口,止血止痛的作用。
總之,白礬在十九丹方劑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皮膚病症。
一九丹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一九丹方劑中常用於治療中風、昏迷等危重病症,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幫助病人恢復意識,起到重要的作用。
- 活血通絡: 麝香具有活血通絡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對於中風引起的肢體麻痺、癱瘓等症狀,麝香可幫助恢復肢體功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一九丹方劑中包含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特性: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味辛,入心、肺、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開竅醒神,止痛止癢: 冰片芳香走竄,可開竅醒神,並能止痛止癢。對於因熱毒上擾所致的頭痛、頭暈、鼻塞等症狀,冰片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一九丹方劑中加入冰片,可以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對於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一九丹主治「翳膜」,即眼翳(角膜或晶狀體混濁)、白膜遮蔽瞳仁等眼科疾病。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證多因風熱上攻、肝腎陰虛或氣血瘀滯所致,導致目絡不通、濁邪凝結成翳。方名「一九」隱含陰陽調和之義(陰丹1分、陽丹9分),旨在以攻散為主,輔以開竅透絡,使翳障消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物配伍分析
陰丹(1分)與陽丹(9分)
- 陽丹:據古籍《眼科龍木論》等記載,多為火煅爐甘石製成,性溫燥,能消腫退赤、磨翳明目,主治風熱翳障。
- 陰丹:通常為黃連、黃柏等清熱藥浸煉爐甘石而得,性涼,清肝瀉火,防陽丹過燥。二者比例「一九」強調整方偏重溫散,佐以涼潤制約,體現「陽主陰從」之思路。
硼砂(9釐)、生礬(5釐)
- 硼砂(Na₂B₄O₇·10H₂O)與白礬(KAl(SO₄)₂)均具腐蝕收斂之性,古代眼科外用常取其「化腐消翳」之功,能蝕去翳膜表面腐穢,現代亦證實二者有抑菌、消除分泌物作用。
麝香(3釐)、冰片(1分)
- 二者皆為芳香開竅藥,能透達目絡、引藥上行。《銀海精微》云:「翳膜初起,非麝、腦不能開。」其揮發成分可促進眼部血行,加速代謝濁邪。
(2)組方邏輯
- 核心病機:翳膜為「標實」,需以外治直攻其邪。
- 治法層次:
- 蝕翳:硼砂、生礬腐蝕表層濁垢;陽丹溫散深層翳障。
- 透絡:麝香、冰片通竅,助藥力滲透至目竅深處。
- 調和:陰丹清熱防燥,陽丹主導溫通,避免寒凝留瘀。
(3)推論潛在功效
- 抑菌抗炎:硼砂、礬石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常見眼部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 促進修復:爐甘石(陽丹基質)含鋅元素,可能加速角膜表皮癒合。
- 改善循環:麝香擴張局部微血管,緩解翳障周圍氣滯血瘀。
三、總結
一九丹為典型「峻藥緩攻」眼外用方,通過腐蝕、溫散、透竅三法並行,針對翳膜之「實邪壅滯」特點。其組方反映古代眼科「祛腐生新」的治療思維,尤其重視藥物透皮吸收與陰陽藥性平衡。然須注意,據現代眼科標準,此類刺激性方劑可能僅適用於特定翳證(如淺層角膜混濁),非所有眼疾皆宜。
傳統服藥法
陰丹1分,陽丹9分,硼9釐,礬(生)5釐,麝香3釐,片腦1分。
上為末。
點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一九丹, 出處:《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陰丹1分,陽丹9分,硼9厘,礬(生)5厘,麝香3厘,片腦1分。 主治:翳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