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犀丸

生犀丸

SHENG X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五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脾經 28%
肺經 14%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犀丸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清熱解毒,改善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2. 開竅通竅:冰片具有芳香開竅的特性,可透過嗅覺或口腔吸收,達到開竅通竅的效果,有助於緩解鼻塞、頭昏腦脹等症狀。

因此,生犀丸中加入冰片,不僅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更能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生犀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

  1. 開竅醒神:麝香性極辛溫,入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昏迷、中風、跌打損傷等症,可起到迅速醒神、活血化瘀的作用,配合犀角更能增強其開竅之效。
  2. 消腫止痛:麝香具有消腫止痛、解毒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風濕痺痛等症。其與犀角的配伍,可更有效地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犀丸之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心臟氣虧」所致諸症,涵蓋心神失養(喜忘、煩悸、多驚)、風痰上擾(風涎不利、顫掉)、及情志失調(憂愁悲涕)等,其病機核心爲「虛風內動,痰擾心神」。古人將顫抖、健忘、驚悸等症歸因於「風」,然此風非外感,而屬內風,蓋因心氣虛弱,營血不榮,加之痰涎滯絡,致虛陽浮動,狀類暗風。方名「生犀」或假犀角清心之喻,然全方未用此藥,或取其意而非其實。

組成與方義推衍

  1. 荊芥穗(1兩):
    辛溫輕揚,傳統用於祛風解表,然其「入肝經氣分」(《本草匯言》),能疏肝鬱、熄內風。本方取其「通利血脈」(《本草綱目》)之功,助氣血暢行而平顫掉。

  2. 大黃(1兩):
    苦寒瀉下,然用量與荊芥相當,非主攻下,意在「通因通用」:一則滌蕩腸腑以導風痰下行(「釜底抽薪」),二則活血化瘀,助荊芥通絡。古人謂其「推陳致新」,可解鬱熱之煩躁。

  3. 薄荷葉(7錢):
    辛涼散鬱,清利頭目。《本草備要》言其「消散風熱,清利頭目」,此處重用,既疏肝解鬱以緩情志之憂煎,又輕清上行,開竅醒神,治健忘多驚。

  4. 川芎(半兩):
    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通血海。與荊芥相配,強化「血行風自滅」之效;與大黃同用,則活血兼能降濁,治顫掉、煩悸。

  5. 甘草(半兩):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制大黃之峻,使瀉而不傷正,契合「心氣虧虛」之本。

治療原理
全方以「通泄鬱熱,疏風達絡」爲要,標本兼顧:

  • 治標:大黃、薄荷一降一升,調暢氣機;荊芥、川芎祛風活血,平息顫掉。
  • 治本:甘草護心氣,大黃去積滯,使痰熱不生而心神得安。

邏輯推論
此方組方看似表裏同治(荊芥散外風、大黃清裏熱),實則專注於「內風夾痰」之證。其配伍特點在於:

  • 風藥與瀉藥並用:風藥疏泄鬱火,瀉藥導熱下行,共奏「清心平肝」之效。
  • 輕重比例考究:荊芥、大黃等量,薄荷量重,側重「疏解」而非強攻,符合「心虛」需柔和調理之則。

古人所謂「心臟氣虧」,實涉及現代「心肝鬱熱、痰瘀互結」之病機,本方以疏通爲補,堪稱巧思。

傳統服藥法


荊芥穗1兩,大黃1兩,甘草半兩,川芎半兩,薄荷葉7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10丸。
每服2丸,食後細嚼,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情煩燥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結膜炎高血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痲風 [漢生氏病]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阿茲海默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怕冷多痰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生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二。 組成:犀角(鎊)1兩,枳實(去瓤,麸炒)1兩,射乾1兩,海藻(洗去鹽,焙)1兩,升麻1兩,白附子(炮)半兩,百合3分,胡黃連3分,蒺藜子(炒)3分,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研)3分。 主治:馬喉痹。

生犀丸,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 生犀丸(《博濟》卷五。)出處:《博濟》卷五。組成:生犀半分(鎊),生龍腦半分,真麝香半分,紅娘子20個,斑貓21個(去頭翅,同紅娘子著豆面炒焦黃爲度)。主治:消毒,化結聚。 。 主治:消毒,化結聚。

生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犀角(鎊屑)1分,牛黃(研)1分,防風(去叉)半兩,白附子(炮)1分,烏蛇(酒浸,去皮骨,炙)1分,天南星1分,乾薑(炮)1分,丹砂(研)1分,沒藥(研)1分,半夏(湯洗24遍)1分,龍腦(研)1分,乳香(研)1分,桂(去粗皮)1分,當歸(銼,焙)半兩,麝香(研)半兩。 主治:耳中策策疼痛。

生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二。 組成:犀角(鎊屑)1兩,芎藭1兩,羌活(去蘆頭)1兩,白僵蠶(炒)半兩,防風(去叉)半兩,荊芥穗半兩,乾蠍(炒)1分,白芷1分,藁本(去土)1分,龍腦(研)1分,麝香(研)1分,牛黃(研)1分,雞蘇葉2兩,天麻(酒浸1宿,銼,焙)2兩(别搗爲細末)。 主治:風虛肉瞤,頭目昏眩,四肢拘急,或時麻痹,旋運多痰,牙關緊痛,欠伸倦怠。

生犀丸,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生犀1兩(研爲細末),天麻半兩,敗龜半兩(酥炙),牛黃1分(别研),茯神(去皮)1分,遠志(去心)1分,人參(去蘆頭)1分,肉桂(去皮)1分,龍齒(酥炙黃)1分,朱砂1分(别研),麝香半兩(研),龍腦1分(别研),石菖蒲半兩(細銼,1寸9節者),金銀箔50片,羚羊角半兩(爲末)。 主治:聰明耳目,益精神、壯心氣,鎮心神。主治:心虛喜忘,煩悸,風涎不利,諸風顫掉;或多健忘,寢寐多驚,心常似憂,或忪或慟,往往欲倒,狀類暗風,四肢顫掉,多生怯懼,每起煩躁、悲涕愁煎,並屬心臟氣虧。

生犀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生犀(鎊)取末2兩,木香取末2兩,赤箭取末2兩,牛膝(去苗,酒浸,微炙)取末2兩,芎藭取末2兩,天麻(漿水煮1日,切作片子,焙乾)取末2兩,蓽澄茄取末2兩,薏苡仁取末3兩,羌活(去蘆頭)取末3兩,威靈仙(洗去土,焙乾)取末3兩,酸棗仁(微炒)取末3兩,補骨脂取末3兩,生乾地黃(焙)取末3兩,乾薄荷取末3兩,黃耆(銼,焙)1兩,何首烏(米泔浸5日,竹刀子切,焙)1兩,白花蛇(酒浸1日,去皮骨,炙黃)1兩,甘菊花1兩,杜仲(去粗皮,炙,銼)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令香)1兩,防風(去叉)1兩,蔓荊實1兩,桂(去粗皮)1兩,丹砂(研)1兩,白附子(微炮)1兩,白芷1兩,甘草(炙,銼)1兩,香墨1兩(生用,須是年深絕好者,用2兩更佳)。 主治:風邪客於機關,筋絡縮急,肢體拘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