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蝸牛散中包含蝸牛殼,乃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效。
蝸牛殼富含碳酸鈣,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此外,蝸牛殼亦能消腫止痛,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燒傷燙傷等。
古籍記載,蝸牛殼亦能利尿通淋,有助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因此,蝸牛散中加入蝸牛殼,旨在綜合其多重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蝸牛散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蝸牛毒素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症狀。
- 促進傷口癒合:冰片具有芳香開竅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有助於傷口癒合,避免感染。
因此,蝸牛散中加入冰片,可有效緩解蝸牛毒素引起的各種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蝸牛散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的功效。蝸牛散主治中風昏迷、痰迷心竅等症,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之效,有助於患者恢復意識,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
- 通經活絡: 麝香可通經活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對於中風後遺症,如肢體麻痺、言語不清等,亦有輔助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蝸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瘡腫脹,作熱如火」,意指痔瘡急性發作,局部腫脹灼熱、疼痛劇烈,屬中醫「濕熱下注」或「熱毒蘊結」範疇。古代醫家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為治療方向,針對痔瘡熱證明顯者設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蟲類藥攻逐濕熱
- 蝸牛(炙黃):性寒味鹹,古籍載其「解熱消毒」,外用治癰腫痔瘡。炙後減其寒滑之性,增收斂作用。
- 蠐螬(炙黃):《本經》謂其「主惡血瘀痹」,能破瘀散結,炙後緩其峻性,助消腫止痛。
- 螻蛄(炙黃):通利二便,《本草綱目》指其「利大小便,治石淋、癰腫」,此處用炙品,取其下行通絡之效,兼防過瀉傷正。
三蟲合用,以「通瀉熱毒」為核心,炙製後轉趨溫和,集中於局部腫熱的緩解。
礦物藥收斂固脫
- 赤石脂:澀腸止血,治「久痢脫肛」,針對痔瘡出血或黏膜損傷。
- 白龍骨:煅後收斂生肌,《本經逢原》謂其「固大腸脫出」,與赤石脂協同固護腸絡。
此二藥針對痔瘡腫脹導致的氣血耗散,形成「攻邪不傷正」的結構。
麝香引藥透達
- 麝香(研細):辛香走竄,能「通諸竅、開經絡」,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消腫止痛之效。其微量使用,避免過散傷陰。
配伍特點
全方以「蟲藥攻邪+礦藥固護+香藥走竄」為框架:
- 蟲類藥主攻濕熱瘀毒,炙製後專注局部炎腫。
- 礦物藥收斂止血,防止攻伐太過。
- 麝香為引經藥,協調諸藥作用層次。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可能透過以下機轉起效:
- 抗炎鎮痛:蟲類藥抑制局部發炎反應,緩解灼熱腫痛。
- 促進修復:赤石脂、龍骨形成物理保護層,減少黏膜刺激。
- 改善循環:麝香微擴血管,助藥力滲透,兼調節組織滲出。
適用證型推斷
宜用於「實熱型痔瘡」急性期,見肛門紅腫熱痛、便血鮮紅者。若屬虛寒久痔或氣虛下陷者,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蝸牛5枚(炙令黃),蠐螬3枚(炙令黃),螻蛄3枚(炙令黃),赤石脂1分,白龍骨2分,麝香1分(細研入)。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蝸牛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五。 組成:蝸牛殼1兩,真牛乳半升。 主治:小兒瘰癧。
蝸牛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蝸牛螺1個,冰片少許,腦子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痔瘡腫脹,作熱如火。
蝸牛散, 出處:《三因》卷十五。 組成: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曬乾,燒存性)。 主治:瘰癧,不論潰破與否。
蝸牛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蝸牛殼2-7枚(燒灰),角蒿1兩(燒灰),麝香末半錢,黃柏末半錢,細辛末半分,石膽1杏仁大。 主治:小兒口齒疳瘡,蝕口鼻中欲盡。
蝸牛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蝸牛30枚,蛇蛻皮1分,莨菪子半兩(水淘,去浮者),乾蜣螂半兩,臭黃1分,夜明砂1分。 主治:小兒疳痢久不癒,肌體黃瘦,愛食泥土。
蝸牛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蝸牛殼(燒灰)半兩,麝香半兩,白狗糞(燒灰)半兩,人糞灰半兩,蝙蝠(燒灰)半兩,青黛半兩,蟾頭(燒灰)半兩。 主治:小兒口齒疳瘡,臭爛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