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茱萸湯

YIN CHEN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心經 16%
肝經 13%
腎經 13%
胃經 10%
肺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膽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茵陳茱萸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對於因寒邪客胃、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吳茱萸可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止嘔的作用。
  2. 配合茵陳蒿,增強療效:茵陳蒿性苦寒,善於清熱利濕,但寒性較重,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吳茱萸溫中散寒,可與茵陳蒿相配伍,既能發揮茵陳蒿清熱利濕的作用,又能避免寒涼損傷脾胃,達到溫和利濕、散寒止痛的功效。

茵陳茱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行血,緩解肝鬱氣滯: 茵陳茱萸湯以茵陳蒿、茱萸等清熱利濕之藥為主,但肝鬱氣滯亦是造成濕邪困脾的重要因素。當歸具有補血活血、養血調經之效,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肝鬱氣滯,使藥效更為全面。
  2. 溫補脾陽,助濕邪外排: 濕邪困脾常伴隨脾陽不足,導致運化失常。當歸具溫補脾陽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濕邪排出。因此,當歸的加入既能補血行血,又能溫補脾陽,有助於整體病症的改善。

茵陳茱萸湯中加入附子,乃因其寒濕性質,需藉附子之溫陽散寒之力以平衡。

茵陳蒿、茱萸皆性寒,善於清熱利濕,但若脾胃虛寒者,恐寒邪內侵,加重病情。附子性熱,入脾腎經,可溫補脾腎,助陽氣化濕,避免寒濕凝滯,進而達到溫中散寒、利水消腫之效。

此外,附子能協同茵陳蒿、茱萸,增強其利濕效果,使藥力更趨平和。因此,附子的加入,既能中和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物療效,使整體方劑溫和而有效。

茵陳茱萸湯中加入木通,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肝利膽,行氣止痛: 木通味甘性寒,入肝膽經,具有疏肝利膽、行氣止痛之功。茵陳茱萸湯主治濕熱黃疸,而肝膽濕熱往往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出現肝區疼痛。木通加入其中,可疏解肝鬱,利膽洩熱,使肝氣通暢,進而止痛。
  2. 利水消腫,清熱解毒: 木通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解除濕熱阻滯,並可清熱解毒,配合茵陳、茱萸等藥物,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止痛的功效。

茵陳蒿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脾止瀉:茵陳蒿性寒,擅長清熱利濕,但容易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寒,加重腹瀉。乾薑性溫,可溫脾胃,助茵陳蒿利濕而不傷脾,止瀉效果更佳。
  2. 助陽化濕:濕邪易阻礙陽氣運行,導致脾陽不足,加重水濕停滯。乾薑溫陽化濕,可助茵陳蒿驅散濕邪,恢復脾陽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達到利濕消腫的效果。

因此,茵陳茱萸湯中加入乾薑,可以溫脾止瀉,助陽化濕,提高藥效,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茵陳蒿在茵陳茱萸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 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之功效。它能清解濕熱,利水通淋,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小便不利、腹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疏肝解鬱: 茵陳蒿還具備疏肝解鬱的功效,可以舒緩肝氣鬱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茵陳蒿與茱萸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適用於濕熱鬱結、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肝炎等病症。

茵陳茱萸湯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之黃疸等症狀。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人參這一成分,其原因主要是考慮到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在治療黃疸過程中,患者往往因病程長久或體質虛弱而伴有氣虛表現,如乏力、倦怠、食慾不振等。此時加入人參可以起到補氣養陰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體力,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並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此外,人參還能夠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肝臟解毒能力,從而輔助改善肝膽濕熱的狀況。總體而言,人參在茵陳茱萸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即在清除病邪的同時,注重保護和增強患者的正氣。

主治功效


茵陳茱萸湯,出自於《傷寒雜病論》,為治療陰黃的一種中藥方劑。方劑組成包括吳茱萸、當歸、附子、木通、乾薑、茵陳蒿、人參七味藥,具有溫中散寒、除濕利尿、退黃止痛之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感冒、腹痛、腰痛、脾胃寒證、消化不良、腹瀉、吐血、便血、崩漏、經血不調、痛經、月經過多、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病症。乾薑不僅具有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日常食品添加,具有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消炎止痛、促進血液循環等作用。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它可治療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不通、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症。木通性寒,味甘,歸腎經,具有利尿通淋之功,可治療急性腎炎、慢性腎炎、心源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症。木通性寒,味辛、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治療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症。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吳茱萸辛散苦泄,性熱祛寒,能散肝經之寒邪,解肝氣之鬱滯,溫經散寒,溫脾益腎、助陽止瀉。吳茱萸還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調中止瀉、散寒止痛,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痛。

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它可治療濕溫、濕疹、濕瘡等疾患;退熱、退黃、縮肝等症狀;治療下焦濕熱瘙癢、足脛跗腫和濕瘡流水;具有止癢的作用。茵陳蒿性味苦辛,微寒,入肝膽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治療水濕、水腫等相關症狀。常被用作平肝息風的輔助藥物,用於治療肝氣不舒、風邪內擾所導致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

茵陳茱萸湯組方嚴謹,藥性協調,具有溫中散寒、除濕利尿、退黃止痛的功效,常 применяется для лечения陰黃。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當歸、附子、木通、乾薑、茵陳、人參。
加燈心,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黃,腹痛或脈伏不出者,可服用茵陳茱萸湯。但陰黃患者,若有發熱、口渴、小便黃赤等熱象,則不宜服用本方。此外,本方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茵陳茱萸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三。 組成:吳茱萸、當歸、附子、木通、乾薑、茵陳、人參。 主治:陰黃,腹痛或脈伏不出。

茵陳茱萸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組成:吳茱萸1兩,木通1兩,乾薑1兩半,茵陳1兩半,當歸3分,附子2個(作8片)。 主治:陰黃,服茵陳附子湯證未退及脈伏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