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物白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平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的作用。其可疏散肺氣,利咽喉,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引藥入肺:桔梗具有引藥入肺的功效,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在三物白散中,桔梗可以幫助白芷、甘草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宣肺、止痛、解毒的功效。
「三物白散」之組成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峻下逐瘀:巴豆性烈,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迅速排出體內積聚之瘀血、毒素,故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瘀血阻滯之症。
- 攻堅拔毒:巴豆性燥熱,可破除寒凝、消散積聚之邪氣,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癰疽瘡瘍等病症。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一般需配合其他藥物,減輕其毒性,並遵醫囑服用。
三物白散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三物白散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症,而川貝母的清熱化痰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咳嗽症狀。
- 潤肺止咳: 川貝母除了清熱化痰,還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能滋潤肺燥,緩解咳嗽引起的喉嚨乾燥、聲音嘶啞等症狀。三物白散中加入川貝母,可加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使治療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三物白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桔梗:三分
- 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
- 貝母:三分
功效:
祛寒逐痰,破結開閉。
主治:
寒實結胸,無熱證。症見胸膈痞滿,疼痛拒按,或伴有短氣、煩躁、不得臥,大便秘結,舌苔白膩,脈沉緊或沉遲有力。
方義分析:
本方是治療寒痰實邪結於胸膈的峻劑。
- 病機: 寒邪與痰水互結,阻塞胸膈,氣機不暢,而成寒實結胸。寒邪凝滯,陽氣不通,故見胸膈痞滿、疼痛拒按;痰阻氣道,則短氣;寒痰內結,擾亂心神,則煩躁、不得臥;邪結於裡,腑氣不通,故大便秘結;舌苔白膩,脈沉緊或沉遲有力,皆為寒實內結之象。
- 治則: 祛寒逐痰,破結開閉。
- 方解:
- 巴豆: 辛熱有毒,峻下冷積,破癥瘕,逐痰水,為君藥。其峻烈之性,能直達病所,破除寒痰凝結,開通閉塞。
- 桔梗: 辛、苦、微溫,宣肺利氣,祛痰排膿。在此方中,既能協助巴豆祛痰,又能載藥上行,使藥力直達胸膈病所,為臣藥。
- 貝母: 苦、甘、微寒,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癥。在此方中,既能協助巴豆祛痰,又能制約巴豆的燥熱之性,防止其過於耗傷津液,並有散結之功,為佐藥。
三藥合用,一以峻下逐邪,一以宣暢氣機,一以清化痰熱並制約峻下藥的燥性,共奏祛寒逐痰,破結開閉之功。
綜合文獻分析:
- 《傷寒雜病論》、《外臺秘要》、《世醫得效方》、《傷寒總病論》、《類證活人書》、《仲景傷寒補亡論》、《醫學入門》、《醫述》、《傷寒論綱目》、《古今醫統大全》、《醫醫小草》、《刪補名醫方論》、《金鏡內臺方議》、《傷寒來蘇集》等書均明確指出三物白散主治「寒實結胸,無熱證」。
- 《皇漢醫學》強調三物白散與小陷胸湯的區別,指出三物白散適用於無熱證的寒實結胸。
- 《經方實驗錄》將三物白散列為峻方,用以救逆。
- 《醫方考》推測寒實結胸的病因可能是表解裡熱時過食冷物所致,並分析了方中各藥的作用。
- 《幼幼新書》指出三物白散和枳實理中丸均可用於治療寒實結胸。
- 《張聿青醫案》強調三物白散適用於寒實結胸,但對於藏結、按之自濡的氣痞則不適用。
- 《丹溪手鏡》詳細闡述了巴豆在本方中的作用。
- 《證治心傳》指出三物白散可用於治療陰實證。
- 《傷寒來蘇集》詳細解釋了方中各藥的功效和方劑的作用機理。
總結:
三物白散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其主治病機為寒痰實邪結於胸膈,導致氣機不暢。方中以巴豆峻下逐邪,桔梗宣暢氣機,貝母清化痰熱並制約巴豆的燥性,三藥合用,共奏祛寒逐痰,破結開閉之功。歷代醫家均認可其治療寒實結胸的功效,但因其藥性峻猛,故用之需謹慎。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為散,內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每服半錢匕(1.5克),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三物白散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 三物白散不宜長期服用。
- 三物白散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證候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