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應膏中加入槐枝,主要是為了其涼血止血的功效。槐枝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生肌的作用。
在聖應膏的組成中,槐枝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熱毒血瘀、瘡瘍腫痛、外傷出血等症狀。例如,槐枝與赤芍、生地等藥材配合,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與地榆、三七等藥材配合,可止血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聖應膏中含有巴豆,其主要原因為巴豆具備拔毒生肌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拔毒生肌的功效。在聖應膏中,巴豆的作用主要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瘡瘍腫毒,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
巴豆雖有功效,但其毒性較強,必須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或外敷,避免造成不良反應。
聖應膏中含有木鱉子,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 消腫止痛: 木鱉子具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腫痛,與聖應膏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相契合。
- 活血化瘀: 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加速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材更能達到消腫止痛、活血生肌的效果。
因此,聖應膏配方中加入木鱉子,可發揮其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藥效,達到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的療效。
聖應膏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緩解疼痛。聖應膏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而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有效幫助傷口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補血養血,滋潤肌膚:當歸亦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滋養血液,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使肌膚紅潤有光澤。聖應膏中加入當歸,除了活血化瘀之外,也能滋養肌膚,促進傷口癒合,使皮膚恢復光滑。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聖應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腫、惡瘡、疽、腫毒,疼悶」,其應用範疇集中於外科熱毒壅滯、氣血瘀阻之證。
- 諸腫惡瘡:泛指皮膚紅腫熱痛、潰爛流膿之瘡瘍,多因熱毒熾盛或濕熱蘊結所致。
- 疽:深部膿瘍,硬結疼痛,可分為「有頭疽」(如癰)與「無頭疽」(如深部膿腫),屬氣血瘀滯、毒邪內聚之證。
- 疼悶:反映患處氣血不通,兼挾熱毒壅遏,故見脹痛鬱結之象。
此膏外貼,旨在拔毒消腫、化瘀止痛,尤適用於瘡瘍初期未潰或已潰而膿毒未盡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巴豆仁、木鱉子仁
- 巴豆仁(辛熱大毒):峻烈之品,能「破積排膿」,外用可腐蝕瘡疽惡肉,開泄膿毒。《本草綱目》稱其「斬關奪門之將」,此處借其毒性攻逐瘀滯,促使膿毒外透。
- 木鱉子仁(苦微甘涼,有小毒):擅長「消腫散結」,為瘍科要藥,與巴豆配伍增強攻毒透膿之效。
臣藥:當歸
- 當歸(辛甘溫):活血養血,外用可化瘀通絡,改善局部氣血瘀阻,緩解「疼悶」;其性溫兼能制約巴豆、木鱉之寒涼,防過傷正氣。
佐使藥:槐枝、黃丹
- 槐枝(苦微寒):清熱涼血,《藥性論》載其「煮汁洗瘡腫」,在此助清解熱毒,兼引藥入血分。
- 黃丹(即鉛丹,辛微寒):為傳統熬膏基質,具「拔毒生肌」之功,與油相鍊成膏後,可固定藥性,黏附患處持續發揮藥力。
用油與製法:以植物油(如麻油)煎煮藥物,取其潤膚滲透之性;後下黃丹成黑膏藥,具**「腐蝕-生肌」雙向調節**作用:初期破潰排毒,後期促進瘡口癒合。
綜合分析
此方配伍體現「以毒攻毒、化瘀通滯」之思路,巴豆、木鱉子為攻邪主力,配合當歸活血、槐枝清熱,佐黃丹收斂固形。全方側重「外治」機理:
- 局部刺激:巴豆與木鱉子促使瘡毒外泄,改善膿腫。
- 改善微循環:當歸活血,緩解氣血壅滯之疼悶。
- 抑菌消炎:槐枝與黃丹均有傳統抗瘍記載,可能抑制瘡面感染。
唯須注意,此膏含大毒之品,古人用於瘡瘍實證,虛證或久潰不斂者恐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槐枝1莖,巴豆仁2個,木鱉子仁2個,當歸1錢。
上藥用好油三兩半,下銚內煮十沸,去滓不用,卻下黃丹一兩半,慢火上煉,以鐵冷試之,硬軟合宜,盛磁器內,旋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需慎重,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應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槐枝1莖,巴豆仁2個,木鱉子仁2個,當歸1錢。 主治:諸腫、惡瘡、疽、腫毒,疼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