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效內傷丸

神效內傷丸

SHEN XIAO NEI SHA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0%
腎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內傷丸中包含巴豆,這可能是因為巴豆具有以下作用,能針對內傷症狀提供一定程度的改善:

  1. 攻積導滯: 巴豆性峻,能強力瀉下,對於因積滯內阻導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內傷若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積滯,巴豆可助於通便排毒,緩解不適。
  2. 消腫止痛: 巴豆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內傷可能伴隨局部疼痛或腫脹,巴豆可以起到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然而,巴豆性烈,毒性較強,不可隨意服用。神效內傷丸中若含有巴豆,需謹慎使用,並嚴格遵醫囑。

神效內傷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低毒性等作用。神效內傷丸可能含有性寒、性熱、性燥等不同性質的中藥,甘草可以將藥性調和,避免藥性相剋,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補脾、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等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內傷。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降低大黃的瀉下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內傷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瘀血內凝,煩悶疼痛」,其核心病機為血瘀阻滯所致之痛證。

  • 「瘀血內凝」:指血行不暢,瘀積於經絡臟腑,氣血不通則痛,臨床可見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見面色晦暗、舌質紫暗等。
  • 「煩悶疼痛」:瘀久化熱,或氣機壅滯,兼見鬱熱擾神,故伴隨煩躁、悶脹不適。

該方以峻藥攻逐瘀血,配伍緩和之品,旨在速通瘀滯而兼顧護正,適用於實證瘀血之急症。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1. 巴豆霜(3錢)

  • 性味功效: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具峻下逐瘀、破積通閉之力。
  • 作用機理
    • 攻逐瘀血:巴豆霜能「斬關奪門」,其辛熱之性可溫通血脈,破散凝結之瘀血,尤善治寒凝血瘀或積滯內阻。
    • 瀉下通腑:通過瀉下作用,導瘀熱從大便而出,間接緩解「煩悶」之熱象。

2. 甘草粉(3錢)

  • 性味功效:甘平,歸十二經,可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 作用機理
    • 制約巴豆毒性:甘草能減緩巴豆峻烈之性,防止攻伐太過而傷正。
    • 緩解疼痛:甘能緩急,直接舒緩瘀血所致之疼痛與煩悶不適。

3. 朱砂為衣

  • 性味功效:甘微寒,重鎮安神。
  • 配合意義
    • 安神除煩:針對「煩悶」之症,朱砂清心火、鎮心神,輔助緩解瘀熱上擾之症。
    • 防腐定色:傳統製丸常用朱砂外衣,兼具保存與藥效引導作用。

4. 飲糊為丸

  • 調製用意:以米飲或麵糊黏合藥粉,延緩藥效釋放,避免巴豆霜過於迅猛地刺激腸胃。

5. 茶、酒送服

  • 茶(苦寒):清熱下行,助瘀熱從二便分消。
  • 酒(辛溫):行氣活血,增強化瘀之效,適用於寒凝血瘀者。

全方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峻藥緩攻:以巴豆霜為君,猛攻瘀血,佐以甘草製其毒性,形成「攻不傷正」之結構。
  2. 標本兼治
    • 治標:巴豆破瘀、甘草止痛,直接解決「疼痛」;朱砂安神,對應「煩悶」。
    • 治本:瘀血得化,氣血通行,則煩痛自除。
  3. 給藥途徑設計:丸劑緩釋配合茶酒送服,引藥直達病所(瘀積之處),兼顧速效與安全性。

此方展現古代「以毒攻毒」之思路,借巴豆辛熱走竄之性,破除陰凝瘀血,再以甘緩安神之品調節,體現「急症峻攻」與「中和護正」的巧妙平衡。

傳統服藥法


巴豆霜3錢,甘草粉3錢。
以飲糊為丸,如麻子大,朱砂為衣。
每服7丸,茶、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內傷丸, 出處:《梅氏驗方新編》卷六。 組成:巴豆霜3錢,甘草粉3錢。 主治:瘀血內凝,煩悶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