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捷徑
在中國傳統醫學的浩瀚典籍中,《瘍科捷徑》是一部以外科(瘍科)為主要論述對象的重要著作。此書作者被認為是楊成博,但同時提供的資料亦指出作者不詳,成書年代也未能確定,這反映了許多古代醫書在流傳過程中常有的情況,但其內容本身卻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理論指導。本書如其名,意在提供一條治療外科病證的「捷徑」,將複雜的臨床問題系統化、條理化,使學者易於掌握。
全書結構清晰,依據提供的目錄,大體可分為五卷。卷一為「外科總論」,奠定了全書的理論基礎,探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原則與基本治療方法。這是理解後續各卷具體病證論述的關鍵。隨後的卷二至卷四則按部位劃分,分別論述了頭面部、胸腹部以及四肢部的常見外科疾病,如癰腫、疔瘡、瘰癧、骨折、跌打損傷等。卷五則涵蓋了「雜病」,將一些非典型性或全身性的疾病納入外科範疇進行討論,例如瘧疾、麻疹、天花、梅毒等,這也體現了古代中醫「大外科」概念的廣泛性,許多現代醫學中的內科或傳染病,在當時的分類體系下會被歸入「瘍科」或「雜病」範疇進行外治或內外合治。
從提供的《卷上》部分內容來看,《瘍科捷徑》對瘍科疾病的論述深入且具體。〈癰疽原委論〉開篇即揭示了瘍科疾病,特別是癰疽發背這類重證的病因病機。作者強調「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指出情志不暢、臟腑功能失調是重要內因;同時也強調「外有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濕火相臨」,六淫之邪是主要外因。此外,「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虧陰」則提示了飲食不節和生活失調對氣血和陰液的損耗,進而導致臟腑失調、病邪入侵。這種內外合邪、情志傷身、飲食勞倦致病的觀點,是中醫病因學的經典體現,也說明了瘍科疾病並非單純的局部病變,而是全身狀態失衡在局部的反映。作者進一步將病變部位與臟腑相關聯,如「脾家積毒生肩脊,心經火毒對心生」,顯示了五臟與身體各部位的對應關係以及病邪循經絡臟腑傳導的特性。
〈癰疽治法歌〉是全書治療原則的核心體現。歌訣從「不論陰陽先灸之」開始,點出了灸法在癰疽初起治療中的重要作用。隨後,「內服蟾酥丸一服,外將神火照三枚。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則具體描述了內服、外治、熱敷等多種手段的聯合應用。更為精妙的是,作者強調了對病情的細緻觀察與判斷:「氣盛兮,頂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腳束而無凝。高腫起者,忌用攻利之藥以傷元氣。平塌漫者,宜按補托之劑以益其虛。」這正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在外科的應用——根據病勢的虛實、邪氣的盛衰來決定治法。對於內熱、便閉等全身症狀,則需配合清熱通利藥物,以達到「臟腑得宣通,俾氣血自流利」。歌訣中關於「披針當頭點破」、「藥筒對頂撥提」、「針鉤向正面鉤起」等描述,直接反映了古代中醫外科的手術技術,包括切開排膿、引流、清除腐肉等操作,說明當時的中醫外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手術水平。
此歌訣最為重要的思想在於強調「治當大補,得全收斂之功,切忌寒涼,致取變生之局。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當詳。」這突顯了補益正氣、固護脾胃在外科治療後期的重要性,認為瘡瘍的癒合與恢復主要依賴於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而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護脾至關重要。這也是中醫「扶正祛邪」思想在外科的具體體現。同時,作者也警告了治療的複雜性與多變性:「病分真似,理究陰陽。既有針功之異說,豈無線藥之品詳。」治療需靈活變通,不可拘泥於一法一方,強調「治在活法,貴在審詳」,「用之必得其當,醫斯可以稱良。」這種「活法」思想,是中醫臨床實踐經驗的寶貴總結。
〈癰疽陽症歌〉、〈癰疽陰症歌〉及〈癰疽半陰半陽歌〉則詳細闡述了癰疽病變的陰陽屬性及其臨床表現。純陽症狀表現為起病急、紅腫熱痛明顯、頂部高突、根腳緊束、全身症狀輕(如食欲好、二便調),預後較好,多能順利化膿潰斂。純陰症則與之相反,起病緩、不紅不腫不痛或疼痛不明顯、根腳平塌、色澤紫黑、全身狀況差(如精神倦怠、飲食不進、脈象無力),多預後不良。半陰半陽症則介於二者之間,表現為寒熱、腫痛、精神狀態等半虛半實的特點,預後需視治療能否使陰轉陽而定。這種陰陽辨證是中醫診斷的核心,在外科同樣適用,對於判斷病情的輕重緩急和預後具有決定性意義。
〈癰疽五善七惡歌〉進一步細化了對病情的判斷和預後指標。五善指的是預後良好的五種徵象,與五臟功能狀態相關聯,如精神爽、身輕便、唇滋潤、聲音響亮、口和不渴等,這些都提示患者正氣未衰、臟腑功能尚好,有利於康復。七惡則代表預後不良的危險信號,如神昏譫語、腰身強直、形體消瘦、痰喘急促、消渴不止、全身浮腫、瘡口倒陷等,這些多提示邪氣深入、正氣大虧、臟腑功能衰竭,預後凶險。將全身情況與局部瘡瘍變化結合起來判斷病情,再次印證了《瘍科捷徑》的整體觀念。
〈治病則例歌〉則提供了更為具體的方藥選擇指導。歌訣列舉了大量常用方劑,並指明其適用證候,如荊防敗毒散治表寒、內疏黃連湯治裡熱、十全大補湯治潰後虛弱、補中益氣湯治脾虛下陷等。這些方劑幾乎涵蓋了當時中醫內外科的常用方,從解表、清熱、攻下、補益、理氣、活血到特定病證(如肺癰、結毒、風熱瘡瘍、痔瘻、癭瘤、梅毒等)的治療方劑。這部分內容不僅展示了當時外科常用的內服藥物,也反映了中醫外科治療的綜合性,即在處理局部病變的同時,必須通過內服藥物調節全身的氣血陰陽平衡。提到如仙方活命飲、蟾酥丸、護心散、玉紅膏等著名方劑,說明本書匯集了前人的驗方,並將其納入系統的治療框架中。強調「通多不足秘多餘,熱實寒虛分症治」,再次重申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針對不足證宜補,有餘證宜瀉;熱證屬實宜清,寒證屬虛宜溫,這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綜合來看,《瘍科捷徑》不僅是一部匯集古代中醫外科病證診斷和治療方法的實用手冊,更體現了當時中醫外科治療的系統理論和實踐水平。它強調:
- 整體觀念: 將瘍科疾病視為全身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運行障礙在局部的表現,治療需內外兼顧。
- 辨證論治: 根據病因、病性(陰陽、虛實)、病位以及全身症狀、脈象等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陰陽辨證、五善七惡的判斷,是辨證的核心環節。
- 多種治療手段: 結合內服藥、外敷藥、灸法以及切開、引流、剔腐等手術方法,形成一套綜合治療體系。
- 重視扶正: 特別是強調脾胃功能在瘡瘍癒合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在祛邪的同時,必須固護正氣。
- 靈活變通: 強調「活法」,告誡醫者不可膠柱鼓瑟,需根據病情變化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儘管書中部分關於「雜病」的論述以及對某些傳染病的理解,可能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但其在外科疾病的診斷思路(如陰陽、虛實、五善七惡的辨識)、治療原則(如內外合治、攻補兼施、扶助脾土)以及具體操作(如切開、引流)等方面,為後世中醫外科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並在臨床實踐中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是一部承載著古代醫家智慧與經驗的寶貴財富,對於研究中醫外科史、學習傳統外科理論和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