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博

《瘍科捷徑》~ 卷中 (2)

回本書目錄

卷中 (2)

1. 脅癰(脅疽)

高腫焮紅是脅癰,頂平根散號疽同。皆緣肝膽三焦火,厚味憂思亦可逢。

柴胡清肝湯,見鬢疽。

托裡透膿湯,見腫瘍。

內外治法照癰疽門。

白話文:

高度腫脹且泛紅的情況被稱為脅癰,其頂部平坦、底部分散的特徵與脅疽相似。這通常是由於肝臟、膽囊和三焦的火氣過旺所導致,過度食用濃厚食物或長時間的憂慮也可能引發這種情況。

對於此症狀,可以使用"柴胡清肝湯"來治療,詳細用法可參考鬢疽的處理方式。

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則可採用"託裡透膿湯",具體用法請參照腫瘍的治療方式。

至於內外治療的方法,請按照癰疽的處理原則進行。

2. 內部

3. 肺癰

肺癰肺熱復傷風,肺臟生癰隱痛中。狀若傷寒煩咳甚,痰涎稠濁臭腥沖。倘然未潰麻黃汗,不臥痰湧葶藶攻。潰後膿稠能食吉,膿清兼血不收功。

白話文:

[肺癰]

患有肺癰的情況是因為肺部有熱毒再加上受風邪侵襲,導致肺臟內產生了類似癰腫的病變,隱藏著疼痛。其症狀類似感冒,會有嚴重的咳嗽,且所咳出的痰液質地黏稠且帶有腥臭味。

如果在尚未潰破時,可用麻黃來發汗治療。患者若無法平躺,且痰多到湧出,則可用葶藶來攻擊病竈。待病竈潰破後,如果排出的膿液濃稠且患者食慾恢復,這是好的徵兆。然而,如果排出的膿液變得清澈或伴有血絲,則表示病情並未好轉,治療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