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科捷徑》~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癰疽原委論
癰疽發背為何生,好好身軀出此形,內被七情干臟腑,憂愁思慮總關心。外有六淫傷氣血,風寒暑濕火相臨,膏粱厚味多無忌,勞傷房欲致虧陰。故將五臟多乖變,自然六腑不調勻。發於心上多危陰,五臟相干事可明。心之以下多成順,六腑之因亦許評。脾家積毒生肩脊,心經火毒對心生。
兩肩左右雙生髮,肺肝積受不虛名。蓮子蜂窩防毒蹈,腰間腎俞發難生。督脈經虛從項發,俗名對口故相稱。何其耳後多生髮,夭疽銳毒不非輕。又有脫疽生手足,丹房補術孽根因。漫腫難治焮腫易,總論中間法可憑。諸瘡另自分門說,豈可輕於紊此呈。
白話文:
【癰疽的生成原因討論】
為何會生癰疽和背部長瘡?原本健康的身體怎麼會出現這種狀況?這是因為內心受到七種情緒(喜、怒、哀、樂、愛、惡、欲)的影響,擾亂了臟腑的正常運作,無論是憂愁或思慮,都密切地影響著我們的健康。
外界的六種病邪(風、寒、暑、濕、燥、火)傷害了我們的氣血,再加上生活中的風寒暑濕和火的侵襲,還有過度食用高脂高糖的食物,以及無節制的生活方式,這些都讓身體受到損傷,尤其是房事過度,導致體內陰氣虧損。
因此,五臟的功能開始出現異常,進而使六腑的運作失調。如果癰疽生在心臟上方,通常是陰氣衰弱的危險信號,這表示五臟之間的相互作用出了問題。若癰疽生在心臟下方,則通常情況較順利,但六腑的問題也不能忽視。
脾臟積毒會在肩脊部產生癰疽,心臟的火毒會在心臟位置產生。兩肩左右同時長癰疽,通常是肺和肝臟積受病邪所致。像蓮子蜂窩一樣的癰疽要小心,腰間腎俞穴附近的癰疽也同樣讓人頭疼。督脈虛弱時,癰疽會從頸部開始生長,這在民間通常被稱為「對口」。耳後長癰疽的機率高,且往往帶有毒性,不可小覷。還有一種叫做「脫疽」的癰疽,常發生在手腳上,其根源在於丹田的補養方法不當。
一般來說,腫脹且皮膚泛紅的癰疽較容易治療,而那些看似無大礙的漫腫癰疽卻難以治癒。關於各種癰疽的詳細分類和治療方法,這裡不再詳細說明,畢竟不能隨意混為一談。
3. 癰疽治法歌
癰疽發背怎生醫,不論陰陽先灸之。不痛灸之痛,疼灸不疼時。內服蟾酥丸一服,外將神火照三枚。用膏貼頂上,敷藥四邊圍。氣盛兮,頂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腳束而無凝。高腫起者,忌用攻利之藥以傷元氣。平塌漫者,宜按補托之劑以益其虛。內熱甚者,量加消毒清劑。
便閉燥者,必需通利相宜,使臟腑得宣通,俾氣血自流利。十日之間瘡尚堅,必用披針當頭點破。半月之後膿亦少,須將藥筒對頂撥提。有膿血之交黏。必腐肉之易脫。且如斯時,內有膿而不外發者,以針鉤向正面鉤起,頑肉用刀剪,當原頂剪開寸余,使膿管得通流,庶瘡頭無閉塞。頻將湯洗,切忌風吹。
又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治當大補,得全收斂之功,切忌寒涼,致取變生之局。蓋瘡全賴脾土,調理必要當詳。冬要溫床暖室,夏宜淨幾明窗。飲食何須戒口,冷硬膩物休餐。癰疽雖屬外科,用藥即同內傷。脈虛病虛,首尾必行補法;表實裡實,臨時暫用攻方。病要論新久,要法在於寬治猛治;藥必求標本,功莫別於先醫後醫。
若一概之攻補,恐兩途之誤用。又說陽變為陰,內外被寒涼克伐。豈其陰變為陽,首尾得辛熱扶裝。病分真似,理究陰陽。既有針功之異說,豈無線藥之品詳。湯散丸丹,要在發而必中;神聖工巧,誠為學者機關。至於千方百症,難將說盡短長。治在活法,貴在審詳。用之必得其當,醫斯可以稱良。
詞雖近於粗鄙,可為後學提綱。
白話文:
[癰疽治療方法歌]
如何治療背部的癰疽?無論是陰癥還是陽癥,首先應該使用艾灸。如果癰疽不痛,就灸到它疼痛;如果已經疼痛,則灸到不痛。內部服用蟾酥丸一劑,外部則用神火燈照射三次。在癰疽的頂部貼上膏藥,周圍敷上藥物。如果氣血旺盛,癰疽的頂部會自然隆起;血液充盈,癰疽的底部會緊縮無瘀滯。對於高腫起的癰疽,避免使用攻利藥物以免傷害元氣;對於平坦塌陷的癰疽,應使用補託藥劑以補充虛弱的狀態。
如果體內熱度過高,可以酌情添加消毒清熱的藥物。便祕乾燥的情況下,必須適當地通腸利便,讓臟腑得以暢通,讓氣血自然流通。如果十天後瘡口依然堅硬,必須用披針從頂部穿刺破開。半月之後,如果膿液減少,則需要將藥筒對準頂部拔除。膿血相互黏連,腐肉容易脫落。這個時候,如果內部有膿液但未向外爆發,可用針鉤從正面勾起,頑固的腐肉用剪刀剪去,從原頂剪開一寸以上,確保膿管能夠通暢,防止瘡頭堵塞。頻繁地清洗瘡口,切記不要讓風吹。
在這段期間,關節可能出現變化。治療應該注重補充,以達到完全收斂的效果,絕對不能使用寒涼藥物,以免病情惡化。瘡口的痊癒完全依賴脾臟的功能,調理必須詳細考慮。冬天需要溫暖的牀和房間,夏天則需要乾淨明亮的窗戶。飲食上不必過於忌口,但是冷硬、油膩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癰疽雖然屬於外科疾病,但用藥原則與內科疾病相同。脈象虛弱代表病情虛弱,治療始末都必須進行補充;表症實證和裏症實證,臨時可以使用攻伐藥方。判斷病情的新舊,治療方法在於寬緩或猛烈;藥物選擇必須考慮標本,功效區別在於先後治療。
如果一概而論地使用攻補法,可能會導致誤診。另外,陽癥轉變為陰癥,可能是因為體內外受到寒涼的影響。陰癥轉變為陽癥,可能是始終得到辛辣熱性食物的支持。病情真假難辨,原理在於陰陽平衡。既然針灸有不同理論,藥物當然也有不同的品質和細節。湯劑、散劑、丸藥、丹藥,關鍵在於發病時必須對症下藥;神聖的醫術和技巧,確實是學習者的門檻。至於千變萬化的病症,很難一一說明。治療需要靈活的方法,關鍵在於詳細的判斷。使用正確的方法,醫生才能被稱為良醫。
這些詞語雖然粗俗,但可以作為後學者的指導綱要。
4. 癰疽陽症歌
癰疽不論上中下,惟有陰陽二症推。發背雖有正與偏,要取高低兩樣看。純陽初起必焮腫,更兼身熱有微寒。頂如尖字高突起,腫似彎弓根有盤。七日之間多焮痛,二七之期膿漸滿。動息自安食知味,二便調勻無瀉干。腫消膿潰精神爽,脫腐生新氣血完。五善自然臻並至,七惡全無半點干。
痛便隨膿減,腫退自肌寬。新肉已生紅豔豔,腐皮自斂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臟盡知歡。此屬純陽俱易治,百人百可保安全。
白話文:
無論癰疽生在身體的上部、中部或下部,我們主要判斷的是它們是屬於陰性還是陽性的病症。背上的癰疽雖然可能位置正中或偏側,但我們需從其高度和形狀來判斷。如果一開始就是紅腫熱痛的,且伴有輕微發燒和畏寒,那就是典型的陽性癰疽。其形狀像一個尖頂的帳篷,高高隆起,腫脹的部分像拉開的弓,底部有一個固定的範圍。在第一週內,疼痛和紅腫會加劇,在第二週,膿包就會逐漸充滿。病人會感覺到活動自如,胃口良好,大小便也正常,不會出現腹瀉或便祕。當腫脹消失,膿包潰破,病人的精神狀態也會恢復,腐肉脫落,新肉生長,氣血也會回復正常。好的徵兆會自然顯現,而不良的徵兆則一點也不會出現。
當膿包排出後,疼痛也會隨之減輕,腫脹消退,肌肉也恢復彈性。新長出的肉色澤鮮紅,腐爛的皮膚會慢慢收縮,顏色變白。病人全身都會感到舒暢,五臟六腑也都會恢復活力。這種情況下,病人的癰疽都屬於容易治療的陽性癰疽,可以說一百個病人中,一百個都能得到完全的康復。
5. 癰疽陰症歌
純陰初起不知瘡,粟米之形疙瘩強。不紅不腫不知痛,少熱少𪾯少提防。七朝之後身體倦,瘡根平大喜澆湯。頂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穰。軟陷無膿空結聚,脈浮散大細飛揚。飲食不餐身戰戰,嘗湯止許意茫茫。瘡上生衣如脫甲,孔中結子似含芳,膿多臭穢身難便,舉動倉皇韻不長。
瘡形成紫黑,面色變青黃。精神昏憒多鼾睡,言語無人便發揚。口乾多舌強,痰喘定身亡。此屬純陰俱不治,百人百可到泉鄉。
白話文:
在最初的時候,純陰癥狀的病人可能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傷口,只會看到像粟米大小的硬塊。這種硬塊既不紅也不腫,更不會讓人感到疼痛,只是稍微有點熱,但不會讓人太在意。然而,大約過了一週後,病人的身體開始疲倦乏力,而傷口的範圍也逐漸擴大,這時候才會想到要治療。但是,傷口的頂部沒有高起,底部也沒有活血的跡象,皮膚的顏色也不光澤,且傷口內的壞死組織也不多。傷口周圍的肉質軟弱凹陷,且看不到膿包,僅有結塊。脈搏輕微散亂,且非常細弱。病人的食慾不振,全身戰慄,喝湯時也神情茫然。傷口表面會出現類似脫皮的現象,傷口內部則會結出類似果實的東西,且傷口的分泌物多且惡臭,使得病人行動不便,生活品質急劇下降。
當傷口變成紫黑色,且病人的臉色變得青黃時,病人的精神狀態也會顯得渾渾噩噩,經常打鼾沉睡,說話時聲音微弱,且沒有人幫助就無法表達清楚。此外,病人口乾舌燥,呼吸困難,且伴有大量痰液,這都是死亡的徵兆。這樣的純陰癥狀,基本上是無法救治的,一百個病人中,一百個都可能因此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