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綿散

紅綿散

HONG M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脾經 18%
肺經 11%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11%
心經 7%
肝經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綿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止咳化痰: 海螵蛸性寒,味鹹,具有收斂止咳、化痰止嘔的功效。紅綿散主治咳嗽痰多、胸悶氣促等症,海螵蛸的加入能有效抑制咳嗽,幫助痰液排出,緩解胸悶氣促等不適。
  2. 固澀止瀉: 海螵蛸還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治療腹瀉等症。紅綿散中加入海螵蛸,可以幫助固澀止瀉,防止藥物過度滑利而導致的腹瀉。

總之,海螵蛸在紅綿散中起著止咳化痰、固澀止瀉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紅綿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效。紅綿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有效去除濕氣,止癢止痛,促進皮膚癒合。
  2. 收斂生肌: 白礬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幫助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濕疹等皮膚病,白礬可以收斂皮膚,減少滲液,促進傷口修復。

總而言之,白礬在紅綿散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紅綿散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活血通絡,消腫止痛:麝香性溫,走竄力強,能快速穿透血脈,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外傷瘀血、筋骨疼痛等症,能起到迅速緩解的作用。
  2. 開竅醒神,解毒止痙:麝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能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同時,它也具有解毒止痙的作用,能治療因毒蛇咬傷、熱毒攻心等引起的痙攣抽搐。

紅綿散中加入麝香,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針對特定病症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綿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聤耳有膿及黃水」,即現代所指的中耳炎或耳道化膿性感染。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風熱邪毒侵襲耳竅,或肝膽濕熱上攻所致,導致耳內化膿、滲出黃水。紅綿散以解表、祛風、通竅為主要治療方向,結合外治與內服法,針對耳竅濕熱膿液進行調治。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麻黃(半兩)

    • 性味辛溫,主入肺經,具發汗解表、宣通肺氣之效。
    • 在方中作用:宣通腠理,開泄表邪,間接助耳竅氣機流通。肺主皮毛,開肺氣可助排除耳內濕濁。
  2. 乾蠍(7個)

    • 性味辛平,有毒,入肝經,擅長祛風通絡、止痛散結。
    • 在方中作用:針對風邪鬱閉耳竅,通絡以緩解耳內膿液積滯,可能借其竄透之性引藥達病所。
  3. 天麻(1分)

    • 性味甘平,歸肝經,為「祛風內藥」,善平肝息風、通絡止痛。
    • 在方中作用:協同乾蠍平息內風,防止風熱上擾耳竅,間接減少濕熱搏結化膿。
  4. 甘草(1分)

    • 性味甘平,調和諸藥,兼能解毒緩急。
    • 在方中作用:緩和麻黃、乾蠍之峻性,並助清熱解毒。

治療原理與用藥邏輯

  • 解表透邪:麻黃為主,發散表邪,調動體表氣機,助耳竅鬱熱外透。
  • 祛風通竅:乾蠍、天麻協同,一外一內,通絡息風,解除耳竅經絡鬱滯。
  • 外治結合:以紅綿(絲綢類織物)吸附藥末,配合薑、棗煎煮,可能藉助紅綿的物理吸附性,局部作用於耳周或口服引藥上行。薑棗煎服亦有調和營衛、助藥力達表之效。
  • 冷服設計:方中強調「冷服」,可能取其清降之性,使藥力下行耳竅,避免熱服助長火勢。

綜論:此方通過解表祛風、通絡止痛的藥物組合,針對風熱壅滯耳竅的病理核心,間接達到排膿止水之效。然古代用藥劑量輕靈(分、錢為單位),且以輔料(紅綿、薑棗)引導藥性,體現「輕可去實」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黃半兩,乾蠍7個,天麻1分,甘草1分(並乾焙)。
解表。
上為末。
每服1錢,紅綿1片,摻藥於綿上,加生薑1片,大棗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薑、棗,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癲癇小兒驚巒排尿困難鼻塞尿道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前列腺增生丹毒麻疹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妄想狀態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紅綿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五。 組成:枯礬2錢,胭脂半錢,爐甘石(研)2錢,麝香少許。 主治:聤耳出膿及黃汁。

紅綿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二。 組成:海螵蛸1錢,枯礬1錢,麝香1字,乾胭脂5分。 主治:聤耳有膿及黃水。

紅綿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四。 組成:全蠍、麻黃、紫草、荊芥穗、蟬蛻、天麻、甘草、薄荷各等分。 主治:小兒外感風寒,發熱驚搐。

紅綿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天麻(炮)3錢,荊芥穗3錢,甘草(炙)2分,麻黃(去節)2分,全蠍7個。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麻痹身熱,發搐,疑是痘證。

紅綿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八。 組成:天麻、白附子、全蠍(去足)、僵蠶(炒,去絲嘴)、大黃(炮)、麻黃(去節)、甘草(炙)、朱砂、蘇木(炒)、南星(炮)各等分(一方無朱砂)。 主治:小兒夾驚傷寒,頭疼壯熱,心煩氣粗,驚悸。

紅綿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引《傅氏治嬰》。 組成:天麻、人參、白附子、蘇木、防風、羌活、荊芥、麻黃(去節)、全蠍(炒)、僵蠶、紅花、紫草、茯苓、朱砂、麝香、南星、甘草。 主治:小兒急驚初作,潮熱發搐,手足搦捉,口眼斜,手身反張。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