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仙逼痰散中加入白礬,乃因其性寒涼,味苦澀,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之效。
白礬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能有效祛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同時,白礬亦能清熱解毒,可用於治療熱毒壅肺、肺熱咳嗽等症。
總之,白礬在二仙逼痰散中,起著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痰濕阻肺、肺熱咳嗽等病症。
二仙逼痰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化痰: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清熱解毒之效。方中以其配伍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化解痰熱,肅肺止咳之功。
二、引藥下行: 膽礬性重,可引其他藥物下行,並協助藥力直達肺部,加強化痰止咳之效。同時,其還能起到收斂固澀作用,防止痰液過多而損傷肺氣。
二仙逼痰散中含有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開竅醒神,化痰止咳:麝香性溫,入心、脾、肺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之效。對於痰濁壅塞,咳喘氣急等症狀,麝香能開通氣道,使痰液易於排出,起到化痰止咳的作用。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二仙逼痰散常用於治療痰濁阻滯、寒邪凝滯所致的咳嗽、哮喘、胸痛等症。麝香溫經散寒,能溫煦肺氣,驅散寒邪,同時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胸痛等症狀。
總之,麝香的加入,不僅能促進痰液排出,更能溫經散寒,起到多方面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仙逼痰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痰迷心竅」所致諸症,重點在痰濁壅塞、蒙蔽心神,引動肝風。其症狀特徵如下:
- 神識異常:如「人事昏迷」「恍惚痰悶」「如癡似瘋」,屬痰濁上擾清竅,阻蔽心神。
- 風動之象:如「四肢抽掣」「筋縮抖搐」,乃痰濁化風,肝風內動所致。
- 痰阻氣道:如「咽喉洩響」,反映痰涎壅盛,氣機不暢。
此方適應證屬急症、實證,以痰濁壅盛兼風動為核心,病位涉及心、肝、肺,機制為「痰壅—竅閉—風動」三者互結。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明礬(白礬)
- 燥濕化痰:其性酸澀寒,能滌痰涎,尤善化「頑痰老痰」。
- 開竅醒神:傳統用礬石治「癲癇風痰」,取其慜痰通竅之力。
膽礬(硫酸銅)
- 湧吐風痰:性峻烈,能刺激咽喉嘔吐,直接祛除膈上膠結之痰。
- 解毒化痰:古方用治「喉痺痰結」,助化解痰熱壅滯。
寸香(麝香)
- 開竅通閉:芳香走竄,直透心包,醒神以解痰迷之昏瞀。
- 助藥上行:引礬類藥性速達巔頂,加強通竅之力。
配伍邏輯:
- 吐下並行:膽礬為君,催吐以祛實痰;明礬為臣,酸化痰涎兼導痰下行;麝香為佐使,開竅助藥勢。
- 陰陽水送服:取其調和寒熱、升清降濁之性,助痰涎分消。
治療原理:
以「湧吐痰涎」為首要手段,急祛實邪;佐以開竅醒神、化痰熄風,針對痰濁閉竅與風動並見之候。吐後續用「定藥」以安神熄風,標本兼顧。
此方體現「急症治標」思路,以峻藥攻痰為核心,適用於痰壅閉竅之實證,非虛證或痰熱化火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明礬、膽礬、寸香各等分。
上為末。
陰陽水下。一吐如故,再下定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仙逼痰散, 出處:《點點經》卷四。 組成:明礬、膽礬、寸香各等分。 主治:痰迷心竅,人事昏迷,四肢抽掣,筋縮抖搐,恍惚痰悶,咽喉泄響,如癡似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