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瘡擦藥
MEI CHUANG CA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梅瘡擦藥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疾患,如梅毒性皮膚病等。其組成中包含水銀,這在古代中醫中並不罕見。水銀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的特性,能有效抑制病菌的生長,並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水銀的揮發性質使其能迅速滲透皮膚,發揮療效。然而,水銀在現代醫學中被視為有毒物質,對健康有潛在風險,長期接觸可引起重金屬中毒。因此,現代醫學對於水銀的使用已經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安全且有效的藥物。此外,隨著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於中藥方劑中有毒成分的擔憂亦逐漸增加。因此,梅瘡擦藥的使用在當今社會需謹慎,無論是其療效還是安全性,都需受到重新評估與討論。
梅瘡擦藥中加入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殺菌消炎: 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梅瘡多因濕熱毒邪侵襲所致,膽礬能有效抑制病菌繁殖,消滅炎症,達到止癢消腫之效。
- 收斂生肌: 膽礬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使潰瘍面迅速收縮,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此外,膽礬還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修復。
梅瘡擦藥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癢: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梅瘡常伴隨瘙癢、疼痛等症狀,白礬可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皮膚瘙癢,減少抓撓,促進傷口癒合。
2. 燥濕殺蟲:白礬味酸,性寒,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梅瘡的病因多與濕熱毒邪有關,白礬可以去除濕氣,殺滅病菌,防止病症蔓延,加速瘡瘍的消退。
梅瘡擦藥中包含麝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通竅散結:麝香性溫通開竅,能迅速穿透肌膚,直達病竈,消散梅瘡引起的腫痛、硬結,加速潰瘍癒合。
- 活血化瘀:梅瘡常伴有局部組織充血、瘀血,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梅瘡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麝香在梅瘡擦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有效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梅瘡擦藥」主治「梅瘡」,即中醫古籍中對梅毒(性傳染病)的稱謂。梅瘡在古代被認為與濕熱毒邪蘊結、外感淫穢之氣有關,症狀多見皮膚潰瘍、瘡瘍糜爛,甚至深入筋骨。此方以外用擦藥為主,通過皮膚吸收藥力,旨在「發汗解毒」,驅除體內邪毒,符合中醫「開腠理、透邪外出」的治療思路。擦藥後覆被發汗,強調整邪隨汗而解,是傳統「汗法」的應用。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水銀(1兩):
性寒、有毒,古籍中多用其攻毒殺蟲、祛腐生肌之效。梅瘡多因毒邪深伏,水銀能深入經絡,克制頑瘡惡毒。《本草綱目》載其「治惡瘡、疥癬」,此方以其為君藥,直接針對梅瘡毒根。膽礬(5分,即硫酸銅):
酸辛寒,具收斂、解毒、蝕瘡之功。外用可斂瘡潰爛,抑制瘡面分泌物,輔助水銀加強殺毒效果,同時緩解水銀的燥烈之性。枯礬(5分,即煅白礬):
燥濕止癢、收斂止血。與膽礬協同,增強燥濕斂瘡作用,控制瘡毒蔓延,且能減輕水銀對皮膚的刺激。麝香(2分):
辛溫走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其透皮力極強,可引諸藥深入病所,並促進發汗透邪,符合「擦藥後覆被取汗」的設計。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攻毒與透散並行:水銀為主力攻毒,膽礬、枯礬輔助斂瘡,麝香開竅透邪。四藥合用,形成「毒—斂—透」的循環,既殺滅瘡毒,又避免毒邪鬱閉。
- 外治與內補結合:擦藥時強調「吃參湯補接」,因發汗易傷正氣,人參可益氣固表,避免汗出過度。體弱者減量使用,體現攻邪不傷正的原則。
- 經絡傳導設計:選擇腳底(湧泉穴)、手心(勞宮穴)擦拭,因此二處為經絡要穴,藥力易透過腠理直達臟腑,增強驅毒效率。
此方體現了古代「以毒攻毒」的思維,結合外治發汗法,針對梅瘡毒邪深伏的特性,透過皮膚給藥避開內服毒性,是傳統醫學對頑疾的一種實踐探索。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膽礬5分,枯礬5分,麝香2分。
先將礬、香於石器中為細末,後入水銀,加香油少許研勻,分作三份。
以右手托藥擦左腳底,左亦如之,擦時須吃參湯補接。壯者擦1服出汗為度,弱者只擦半服,微汗即止。若病人無力,代擦亦可,擦完仰臥,用被蓋暖掩臍,更用帕子包頭,再擦手心,連擦3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含有水銀,使用時應注意避免誤服。
相同名稱方劑
梅瘡擦藥, 出處:《馮氏錦囊·外科》卷十九。 組成:水銀1兩,膽礬5分,枯礬5分,麝香2分。 主治: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