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礬

膽礬

DAN FAN

  • 英文名稱:Chalcanthite Chalcanthite, Blue Vitriol
  • 別名:黑石,翠膽礬,銅勒,鴨嘴膽礬,膽子礬,藍礬,制石濃,君石,基石,畢石,石膽,立制石,石液,制石液
  • 藥品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製成的含水硫酸銅。採收和儲藏:可於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透明的結晶,即得。人工製造者,可用硫酸作用於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本品易風化,應密閉貯藏。
  • 道地藥材:山西, 甘肅, 陝西, 雲南, 廣東, 江西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膽礬的傳統功效


1. 解毒

膽礬,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對咽喉腫痛、瘡毒等方面的作用。其解毒機理,並非單純的殺菌消毒,而是基於古代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

《本草綱目》記載膽礬「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點明瞭其解毒作用的幾個方面:首先,其收斂性可以止血,並能將體內風熱痰涎等邪氣向上排出,這是它治療咽喉腫痛的基礎。其次,它能「發散風木相火」,這說明膽礬能針對因風熱之邪引起的炎症反應發揮作用。「殺蟲」則是指其對某些細菌、病毒或寄生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進而達到解毒效果。因此,《本草綱目》認為膽礬在治療咽喉口齒瘡毒方面有「奇功」。

然而,《本草述鉤元》則對膽礬的應用提出了更為細緻的觀點。婁全善認為,膽礬性寒,對於「喉痹惡寒者」,也就是因寒邪凝滯所致的咽喉腫痛,則應忌用,因為其寒性會加重寒邪,反而使病情惡化。他認為膽礬只適用於「不惡寒之喉痹」,即因風熱或陰虛火旺引起的咽喉腫痛,因為膽礬能「散風木相火」,解決陰陽失衡的問題。此處可看出,膽礬的解毒作用,與病症的寒熱虛實密切相關,需謹慎辨證施治,而非一概而論。 總而言之,膽礬的解毒功效在古代醫學中是受到重視的,但其應用需根據病症的具體情況,結合寒熱虛實進行判斷,切勿濫用。

2. 湧吐

膽礬,在古代醫籍中,其湧吐功效主要體現在針對特定病症的「上行」作用,而非普遍性的催吐。此功效並非直接的「催吐」,而是藉由其藥性,疏通經絡,驅除病邪,達到治病的目的。

《本草綱目》記載,膽礬「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此處的「湧」並非指一般的嘔吐,而是指將鬱積於上焦的風熱痰涎向上疏導排出。此種作用,主要針對的是因風熱痰涎壅塞所致的咽喉、口齒疾病。膽礬的「上行」特性,使其能將病邪從體內向上驅趕,達到治療效果。例如,咽喉腫痛、口瘡等症,皆可用其治療,其功效在於殺蟲及消炎。

然而,《本草述鉤元》則對膽礬的應用提出了更細緻的分析。婁全善指出,膽礬性寒,對於「惡寒之喉痹」,即因寒邪凝滯導致的喉嚨疾病,是絕對禁忌的。因為膽礬會進一步收斂陽氣,使病情加劇。只有在「不惡寒之喉痹」,也就是因風熱或痰火壅塞引起的喉嚨疾病,才能使用膽礬。其機理在於,膽礬能「散風木相火」,針對少陽經的病症有效。因此,膽礬的湧吐功效,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而是針對特定病症,通過疏通經絡、驅除風熱痰涎,達到治療目的,而非直接誘發嘔吐。 其應用需謹慎辨證,不可濫用。

3. 理氣行氣

膽礬,在古代醫籍中,並非以「理氣行氣」為主要功效,其作用機理更傾向於疏通經絡、散風除痰,而非直接作用於氣機的運行。 從提供的古籍記載來看,其理氣功效,應理解為間接作用的結果。

《本草述鉤元》中,婁全善提及膽礬的使用需謹慎。它適用於「陰不能蓄陽之痹」,也就是說,對於因陰寒內盛,導致陽氣鬱滯不通的喉痹(咽喉疾病),膽礬可以通過其辛涼收斂的特性,發散風寒,使陽氣得以舒展,從而達到通暢氣機的效果。 書中強調,膽礬不適用於「陽不能達陰之痹」,這類因陽氣虛弱導致的喉痹,使用膽礬反而會加重病情。 這說明膽礬的理氣作用,是建立在特定病機基礎上的,並非普遍適用於所有氣機阻滯的病症。 其「散風木相火」的作用機制,也是間接促進陽氣運行,而非直接理氣。

《本草綱目》則指出膽礬「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這與《本草述鉤元》的觀點相符。 痰涎阻塞經絡,同樣會導致氣機不通,膽礬通過祛除痰涎,間接地起到理氣作用。 「發散風木相火」也是說明其作用在於疏通經絡,解除氣機阻滯,而非直接調整氣的運行。

綜上所述,膽礬的「理氣行氣」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散風、除痰、通絡等功效的間接結果,其應用需嚴格根據病機辨證施治,切勿濫用。 古代醫家對其使用有著明確的指證和禁忌,現代人更應謹慎參考,不可自行使用。

4. 活血化瘀

膽礬,其活血化瘀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古代醫籍中鮮少直接提及。根據提供的《本草述鉤元》與《本草綱目》記載,膽礬的作用更多體現在收斂、散風、殺蟲等方面,其活血化瘀功效則需從其藥性及臨牀應用間接推斷。

《本草述鉤元》中婁全善的論述重點在於膽礬的寒性及其應用於喉痹的禁忌。文中提到膽礬寒性,適用於「陰不能蓄陽之痹」,即非寒邪導致的喉痹。這暗示膽礬或許能通過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從而間接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但其寒性也限制了其應用範圍,若為寒邪導致的喉痹則禁用,這說明其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強效且具有選擇性,並非適用於所有瘀血證。

《本草綱目》則指出膽礬「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這說明膽礬能驅除體內鬱滯之邪,而瘀血的形成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痰濕阻絡等因素相關。因此,膽礬通過散風除濕,間接地促進了氣血運行,從而可能起到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但其主要功效仍是散風熱、消腫止痛等,活血化瘀僅是其附帶或間接的作用。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並未明確指出膽礬具有顯著的活血化瘀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更多是基於其散風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的間接推論,且應用範圍有限,需謹慎使用。 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的活血化瘀機理也存在差異,需結合現代藥理研究進一步探討。

5. 清熱解毒

膽礬,其清熱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但其應用並非一概而論,需謹慎辨證。

《本草綱目》記載膽礬「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此處強調了膽礬的收斂上行特性,能將體內風熱痰涎排出,並能散發風木相火,這便是其清熱解毒機理的體現。其「殺蟲」功效,則說明它對某些由外邪入侵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也具有治療作用。

然而,《本草述鉤元》則對膽礬的應用提出了更為細緻的看法。婁全善認為,膽礬性寒,對於「喉痹惡寒者」,即因寒邪閉阻於外、熱邪鬱滯於內所致的咽喉腫痛,則不宜使用。因為膽礬的寒涼之性會進一步抑制陽氣,使病情加重。他指出,膽礬適用於「喉閉及纏喉風者」,即因陰氣不足,陽氣不能外達而引起的咽喉疾病,此類患者不惡寒。這是因為膽礬能散風木相火,而此類喉痹正是少陽相火失調所致。 因此,使用膽礬時,需仔細辨別疾病的寒熱虛實,方能發揮其清熱解毒功效,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總之,膽礬的清熱解毒作用與其收斂上行、散風除痰、殺蟲的特性密切相關,但其寒涼的藥性決定了其應用範圍的侷限性,需根據病證的具體情況,謹慎使用。

膽礬的古代典籍


膽礬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 1-2分。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膽礬的炮製


揀去雜質,研成小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膽礬注意事項重點:

  1. 體虛者忌服:膽礬性寒,體虛者服用後容易耗傷陽氣,加重體虛症狀。
  2. 孕婦忌服:膽礬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服用後可能會導致流產。
  3. 兒童忌服:兒童脾胃虛弱,服用膽礬後容易傷脾胃。
  4. 外用忌內服:膽礬外用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但內服後會對身體產生毒性。
  5. 過量服用中毒:膽礬是重金屬製劑,過量服用會導致中毒,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膽礬相關的方劑


膽礬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結膜炎扁桃腺炎痔瘡白帶子宮崩漏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腎及輸尿管結石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子宮頸炎皮膚異色症小便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牙齦潰爛月經淋漓不止癲癇腦中風黃疸疼痛霍亂嘔吐痢疾瘧疾

膽礬含有的化學成分


硫酸銅(Copper(II) sulfate), 水(Water)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