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涎散

越涎散

YUE X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中性 (0.9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14%
膽經 7%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越涎散方中含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方中加入膽礬,旨在清熱解毒,以治外感風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二、收斂生肌: 膽礬兼具收斂生肌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潰瘍久不癒合等症。方中加入膽礬,可輔助其他藥材收斂創口,促進傷口癒合。

越涎散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生津:烏梅味酸,入肺、肝、脾經,具有收斂生津、止渴解暑、斂肺止咳等功效。方中加入烏梅,可收斂肺氣,抑制津液過度分泌,緩解口涎過多症狀。

2. 清熱解毒:烏梅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方中加入烏梅,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口涎增多,以及口苦、咽乾等症狀。

總之,烏梅在越涎散中發揮收斂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口涎過多、口苦等症狀的效果。

越涎散方劑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之效,用以治療痰涎壅盛、喉間不利之症。巴豆性峻烈,多用於頑固痰涎難解者,以其峻下之力,將痰涎迅速排出,解除阻塞,使患者呼吸通暢。但巴豆毒性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清熱化痰藥物,以減緩其毒性,確保患者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越涎散传统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小兒風熱喉痹。
病機解讀
「風熱喉痹」指因風熱邪氣壅滯咽喉,導致氣血不通、咽喉腫痛、吞咽困難,甚則呼吸受阻。小兒臟腑嬌嫩,易受外邪侵襲,且陽氣偏盛,風熱相搏,易上攻咽喉。此症常見咽喉紅腫、痰涎壅盛、煩躁啼哭等表現。

功效特點
方名「越涎散」凸顯其「發越痰涎」之效,透過局部外用刺激,促使痰涎排出,緩解喉部閉塞。其作用側重於:

  1. 開泄閉塞:通過藥物局部刺激,疏通咽喉氣道。
  2. 清熱消腫:化解熱毒結聚,減輕喉部腫脹。
  3. 祛風通絡:疏散外襲風熱,暢通氣血。

組成藥物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牙消(芒硝)

  • 性味功效:鹹、苦,寒。歸胃、大腸經。善於清熱軟堅、瀉下通便。
  • 方中作用
    • 清熱瀉火:化解喉間熱毒結聚,針對「熱痹」之本。
    • 軟堅散結:滲透局部,緩解咽喉腫硬,助痰涎稀釋排出。

2. 白礬(枯礬)

  • 性味功效:酸、澀,寒。歸肺、肝、脾經。外用能收斂止血、燥濕祛痰、解毒殺蟲。
  • 方中作用
    • 收斂痰涎:其酸澀之性可凝結痰濕,減少痰液分泌。
    • 解毒消腫:直接作用於黏膜,緩解局部充血腫痛。

3. 北細辛

  • 性味功效:辛,溫。歸肺、腎經。擅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方中作用
    • 辛散開竅:以其辛烈之性刺激局部,宣通咽喉閉塞,促進涎液分泌而「越涎」。
    • 引藥上行:引導他藥作用於上部咽喉,增強局部藥效。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牙消、白礬性寒清熱,細辛性溫辛散,既可清解熱毒,又可宣通氣機,避免寒涼冰伏病邪。
  • 標本兼顧
    • 治標:透過細辛刺激與白礬收斂,直接促使痰涎排出,緩解喉部梗阻。
    • 治本:牙消清熱消腫,從根源減少痰熱生成。
  • 外用直達病所:方中藥物研末後「揩擦牙上」,透過口腔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咽喉,避開小兒內服藥物的困難。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發越痰涎」為核心,利用藥物局部刺激與滲透作用:

  1. 物理性刺激:細辛的辛辣與礬、硝的滲透力,刺激唾液分泌,沖刷痰涎。
  2. 化學性作用:芒硝清熱軟堅、白礬收斂消毒,協同化解痰熱膠結。
  3. 氣機疏暢:辛散與寒降並行,恢復咽喉氣血流通,達「通則不痛」之效。

適用情境推測
適用於風熱初期,喉痹屬實證(紅腫痛甚、痰涎多),若病情已化燥傷陰或虛寒喉痹,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牙消、白礬(枯)、北細辛各等分。
上為末。
揩擦牙上,出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急性咽喉炎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越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六。 組成:牙消、白礬(枯)、北細辛各等分。 主治:小兒牙根宣露。

越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六。 組成:鴨嘴膽礬、烏梅1個(大者,去皮,用巴豆3粒,去殼,入紙裹煨,去巴豆用)。 主治:小兒風熱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