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殼)4兩,黑牽牛4兩,蘿蔔子4兩,丁香皮1兩,丁香1兩,胡椒1兩,肉桂(去粗皮)1兩,五靈脂(炒)1兩,青橘皮(去白)1兩,桂花1兩,陳橘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
上用陳粟米1升,炒巴豆黑色,去巴豆,將粟米與眾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5丸,胸膈噎悶,不思飲食,煎蔥白湯送下;中酒、吐酒,細嚼,煨生薑湯送下;氣痛,煎石菖蒲湯迭下;氣脹、面腫,煎大腹皮湯送下;疝氣、小腸氣,煎茴香湯送下;婦人血氣,腹內刺
方劑組成解釋
- 烏梅: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的功效。
- 巴豆:具有瀉下通便、行氣破積的功效。
- 丁香: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
- 砂仁:具有行氣和胃、化痰止嘔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平氣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平氣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平氣丸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 組成:烏梅1個,巴豆4粒(去油),丁香3粒,砂仁4粒。 主治:胃氣滯而不轉,濁氣逆行,胸中痞悶,氣不下行,飲食不化,翻胃吐食。
平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檳榔1枚(銼),烏梅1兩(一半去核,一半和核),京三棱(炮)半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縮砂(去皮)半兩,巴豆(去皮心,别研)2錢,胡椒半兩。 主治:脾積痞氣,腹脅膨脹,心胸痛悶,不思飲食。
平氣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巴豆(去殼)4兩,黑牽牛4兩,蘿蔔子4兩,丁香皮1兩,丁香1兩,胡椒1兩,肉桂(去粗皮)1兩,五靈脂(炒)1兩,青橘皮(去白)1兩,桂花1兩,陳橘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 主治:胸膈噎悶,不思飲食,傷酒吐逆,氣脹腹痛,小腸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