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氣丸

PI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脾經 21%
腎經 21%
肺經 15%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平氣丸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其酸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

烏梅性酸斂,入肝脾經,能收斂肺氣,止咳止瀉,並可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平氣丸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脾虛所致的腹痛、洩瀉、消化不良等症狀。

烏梅的酸味可以收斂脾胃之氣,減少腹瀉,其生津作用則可緩解氣虛所致的口乾舌燥,有助於整體調理脾胃功能,達到平氣止瀉的效果。

平氣丸中加入巴豆,看似矛盾,實則彰顯其獨特療效。巴豆性峻烈,擅長瀉下通便,但其藥性亦可引導氣機升降,並能活血化瘀。

方中加入巴豆,意在通過其通便作用,排除腸道積滯,使氣機得以暢通,從而達到平氣止痛的目的。此外,巴豆活血化瘀的特性,亦可改善局部血運,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

因此,平氣丸中加入巴豆,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利用其獨特的藥性,以瀉導滯、活血化瘀,達到平氣止痛的功效。

平氣丸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降逆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的作用。平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所致的呃逆、嘔吐、食少、腹脹等症狀,丁香可溫暖脾胃,化解寒邪,降逆止嘔,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2.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平氣丸中加入丁香,可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起到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作用,緩解患者的腹部脹痛等不適。

平氣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和胃: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化濕、溫脾止嘔的作用。平氣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胸悶脘脹、嘔吐泛酸等症,砂仁可以幫助理氣和胃,促進脾胃運化,緩解上述症狀。
  2. 溫中止嘔: 砂仁還有溫中止嘔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緩解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平氣丸中加入砂仁,可以進一步加強止嘔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主治功效


平氣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以上諸方,皆可見「平氣丸」之方劑,雖各家加減有所不同,但其主治功效皆圍繞於氣滯、胃腑失和。 其治療原理,主要在於行氣、和胃、消積

根據古籍記載,《聖濟總錄》中提及平氣丸可治「脾積痞氣,腹脅膨脹,心胸痛悶,不思飲食」。《雜病廣要》則指出其可用於治療「利下涎後」的症狀。 《楊氏家藏方》更廣泛地將其運用於「氣刺氣悶,中酒惡心,嘔吐不定」、「胸膈噎悶,不思飲食,傷酒吐逆,氣脹腹痛」等症狀。而《御藥院方》則將其功效提升至「五臟不調,三焦不和」,說明平氣丸的應用範圍較廣,但核心主治仍是氣滯所致的胃腑失和。

方中藥物作用如下:

  • 烏梅: 諸書方中未見烏梅,但其收斂止汗、生津止渴之功,或可用於某些伴隨氣滯而出現的津液不足、汗出等症狀。

  • 巴豆: 部分方劑收錄巴豆,具有攻積導滯、瀉下冷積的功效。此藥性峻烈,其使用應與其他藥物配合,以避免其毒性過強。 使用巴豆者,多針對積滯較重的患者,以達到通利腑氣的目的。

  • 丁香: 諸方皆有收錄,其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的功效,可以溫暖脾胃,緩解氣滯所致的胃脘冷痛、呃逆等症狀。

  • 砂仁: 亦多見於諸方,具有化溼行氣、溫中止瀉的功效,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由此可見,平氣丸的組成藥物,各有其針對氣滯、胃腑失和的特定作用。整體而言,平氣丸通過溫中行氣、化濕消積,以達到調節脾胃功能,疏通氣機,改善氣滯所致的諸多症狀。 不同版本平氣丸的加減,則根據病症的輕重緩急和兼夾證候而有所調整,以期達到更精準的治療效果。 例如,加入麝香等芳香開竅藥,則更側重於理氣解鬱,而加入其他活血化瘀藥,則可針對氣滯血瘀兼夾的證候。 方劑的應用,應根據實際病情,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傳統服藥法


巴豆(去殼)4兩,黑牽牛4兩,蘿蔔子4兩,丁香皮1兩,丁香1兩,胡椒1兩,肉桂(去粗皮)1兩,五靈脂(炒)1兩,青橘皮(去白)1兩,桂花1兩,陳橘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
上用陳粟米1升,炒巴豆黑色,去巴豆,將粟米與眾藥搗羅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5丸,胸膈噎悶,不思飲食,煎蔥白湯送下;中酒、吐酒,細嚼,煨生薑湯送下;氣痛,煎石菖蒲湯迭下;氣脹、面腫,煎大腹皮湯送下;疝氣、小腸氣,煎茴香湯送下;婦人血氣,腹內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平氣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平氣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 平氣丸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如果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腹股溝疝氣神經性厭食症心包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胸悶胸痛多痰前胸上部位疼痛胸骨疼痛肋間神經疼痛睪丸疼痛腫脹腹部腫大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平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六。 組成:烏梅1個,巴豆4粒(去油),丁香3粒,砂仁4粒。 主治:胃氣滯而不轉,濁氣逆行,胸中痞悶,氣不下行,飲食不化,翻胃吐食。

平氣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檳榔1枚(銼),烏梅1兩(一半去核,一半和核),京三棱(炮)半兩,青橘皮(去白,焙)1兩,縮砂(去皮)半兩,巴豆(去皮心,别研)2錢,胡椒半兩。 主治:脾積痞氣,腹脅膨脹,心胸痛悶,不思飲食。

平氣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巴豆(去殼)4兩,黑牽牛4兩,蘿蔔子4兩,丁香皮1兩,丁香1兩,胡椒1兩,肉桂(去粗皮)1兩,五靈脂(炒)1兩,青橘皮(去白)1兩,桂花1兩,陳橘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 主治:胸膈噎悶,不思飲食,傷酒吐逆,氣脹腹痛,小腸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