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巴丸
WU BA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一六五引《經驗良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9.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巴丸中含有烏梅,主要原因有二:
一、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咳,固腸止瀉,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或因暑濕所致的泄瀉,具有良好的收斂止瀉作用。
二、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清熱生津,對於暑熱傷津、口渴煩躁等症狀,具有解暑生津之效。
烏巴丸中烏梅的加入,不僅能止瀉,還能清熱生津,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烏巴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攻堅逐瘀: 巴豆性峻猛,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積聚成塊的病症,巴豆可強力攻破積聚,驅散瘀血,達到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 烏巴丸中其他藥材,如烏梅、黃連等,能緩解巴豆的毒性,並使其作用更趨於溫和,避免過度刺激腸胃。同時,巴豆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攻堅逐瘀的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烏巴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烏巴丸,此方出自《醫林纂要》,主要用於治療胸膈間久年頑痰所致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烏巴丸主治以下症狀:
- 胸膈間久年頑痰為害,積成痰氣: 指頑痰積聚於胸膈之間,日久成患。
- 面目青白色,無時浮腫: 痰濕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面色青白,甚至出現浮腫。
- 全不進食: 痰濕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食慾不振。
- 遍身疼痛: 痰濕阻滯經絡,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
- 夜間上壅,不得睡臥: 痰濕上逆,壅阻於肺,影響肺氣宣降,導致夜間咳嗽、氣喘,難以入睡。
- 寒熱往來: 痰濕鬱久化熱,或痰濕與外邪相搏,均可導致寒熱往來。
- 手足疼痛,不能轉側: 痰濕流注於四肢關節,阻滯氣血,導致疼痛、活動受限。
- 用南星、半夏、黑錫、靈砂,不計服數,墜之則不下,取之則不出: 表明此頑痰非一般化痰藥物所能奏效,需要峻猛的藥物攻逐。
- 此是痰母堅滯,宜服此藥,須臾利下頑痰如魚凍。如未利,再服,決然洞利,可除終身之疾: 頑痰排出體外。
治療原理
烏巴丸由烏梅和巴豆兩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 巴豆: 巴豆性味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具有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蝕瘡的作用。在本方中,巴豆為君藥,取其峻下之力,蕩滌腸胃,攻逐痰積。巴豆能夠強烈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使頑痰隨大便排出。
- 烏梅: 烏梅性味酸、澀,平,歸肺、脾、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的作用。在本方中,烏梅為臣藥,其酸澀之性能夠收斂肺氣,防止巴豆峻下傷正,同時可以制約巴豆的毒性。烏梅還能生津止渴,緩解因瀉下引起的津液耗傷。
兩藥合用,一攻一守,相輔相成。巴豆峻下逐痰,烏梅收斂固脫,使痰積得去而不傷正氣。這種配伍方式體現了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針對頑痰膠固、非峻劑不能除的急症,先用巴豆峻下以祛邪,再用烏梅收斂以扶正。
總結
烏巴丸以巴豆峻下逐痰為主,烏梅收斂固脫為輔,適用於頑痰膠固,阻滯胸膈,經久不愈,且一般化痰藥物無效的患者。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攻補兼施、標本兼顧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烏梅5個,巴豆5粒(去油成粉)。
上為末,粥為丸,如黍米大,朱砂為衣。
大人3-5丸,臨臥白湯送下。諒下3-4行,白粥止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巴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二九六。 組成:烏梅5個,巴豆5粒(去油成粉)。 主治:癲狂熱結,亂叫不止。
烏巴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大烏梅肉3兩,巴豆5粒(去皮殼膜)。 主治:利下頑痰。主治:胸膈間久年頑痰爲害,積成痰氣,面目青白色,無時浮腫,全不進食,遍身疼痛,夜間上壅,不時睡卧,往來寒熱,手足疼痛,不能轉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