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發散

胎發散

TAI F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0%
肝經 27%
腎經 16%
肺經 14%
膽經 11%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胎發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血餘炭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清除胎毒,避免其在體內積聚,引發各種皮膚病變。
  2. 涼血止血: 血餘炭能涼血止血,可有效控制因胎毒引起的皮膚出血、紅腫等症狀,減輕患者痛苦。

總之,血餘炭在胎發散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有助於有效治療胎毒引發的疾病。

胎發散方劑中包含硼砂,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特性:

  1. 清熱解毒: 硼砂性寒,味甘鹹,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消炎止痛,用於治療熱毒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對於胎發時出現的熱毒症狀,如發熱、紅腫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2. 燥濕止癢: 硼砂亦具燥濕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對於胎發時出現的濕疹、皮疹等,有一定療效。

然而,硼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胎發散方劑中包含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膽礬性寒、苦,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胎發散主治小兒頭瘡,其症狀多為濕熱蘊結,頭皮瘙癢,糜爛流膿。膽礬可燥熱止癢,清除濕熱,改善頭皮炎症。
  2. 收斂生肌: 膽礬亦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創口癒合,加速頭皮潰瘍的修復。配合其他藥物,有助於消炎止痛,改善頭皮損傷,促進毛髮生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胎發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諸般喉症」,泛指多種咽喉疾患,如喉癰、喉風、喉痹、潰瘍腫痛等。其用法以藥末直接點塗患處,配合藥液漱口,強調「煅存性」「極細末」等製備細節,顯示其注重局部清腐斂瘡、解毒消腫之效。

二、組成與方義推論

  1. 胎髮(煅存性)

    • 胎髮為新生兒頭髮,經煅燒後成炭,中醫理論中,血餘炭(髮煅)性溫,具止血、斂瘡、吸附穢濁之效,古方多用於潰瘍久不斂口。此處可能用以吸附咽喉腐穢,促進瘡面修復。
  2. 硼砂(煅過)

    • 硼砂煅後質地更燥,傳統視其能「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對咽喉腫痛、黏膜潰爛有直接消炎作用。現代藥理亦證實其抑菌(如鏈球菌)與溶解黏液的效果,符合喉症需求。
  3. 膽礬

    • 硫酸銅礦物,少用內服而多外治,刺激性強但收斂力顯著,可蝕腐去胬。本方用量僅三分,推測用於局部腐蝕壞死組織,配合硼砂協同消腫,然需精準控量免傷正黏膜。

三、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組成邏輯為「清腐-解毒-生新」三步:

  • 煅胎髮吸附膿涕腐物,潔淨瘡面;
  • 硼砂與膽礬協同,前者消炎軟堅,後者收斂蝕胬,針對喉部紅腫熱痛、潰爛化膿;
  • 輔以射乾醋漱(清熱解毒)、茶柏散(可能含茶、黃柏等清熱燥濕藥)固本防復發,體現「外治直達病所,內調防其再燃」思路。

四、延伸用藥配伍意義

  • 逼麝葉、金星草等漱口:此類草藥多具清熱涼血之效,可能用於緩解膽礬的刺激性,並加強解毒。
  • 黃花地丁(蒲公英):清熱解毒,針對熱毒蘊結之喉瘡,內服外漱兼用。

綜觀全方,以礦物藥與煅製藥搭配,重點在局部攻邪,符合古代喉科急症「外治為先」的經驗,然膽礬毒性需慎用,現代臨床宜考證替代方案。

傳統服藥法


胎發(煅秋存性)1錢,硼砂(煅過)7分,膽礬3分。
上為極細末。
以棉花裹箸頭,沾米醋,拈藥末點瘡上過宿;次日用射乾磨米醋漱過,再點,如此點過2-3次。瘡愈後,尚未除根,常以逼麝葉搗汁漱之,以茶柏散吹之。或用黃花地丁煎湯、或用金星草搗汁、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請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胎發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三。 組成:胎發(煅秋存性)1錢,硼砂(煅過)7分,膽礬3分。 主治:諸般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