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結毒擦藥」中的「水銀」具有解毒消腫、燒灼的作用。水銀在中醫中常用於清除體內毒素和改善炎症,但由於其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謹慎。在「結毒擦藥」中,水銀的主要作用是處理由於毒熱引起的病症,幫助改善炎症和腫脹。然而,水銀的毒性使其需要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結毒擦藥」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功效。對於因熱毒鬱結導致的瘡瘍腫毒,大黃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活血化瘀:大黃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大黃在「結毒擦藥」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瘡瘍腫毒等症。
「結毒擦藥」方劑中使用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消腫止痛:大腹皮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外用可散瘀消腫,緩解局部炎症,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腫痛有較好療效。
- 活血化瘀:大腹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有助於消除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大腹皮在「結毒擦藥」方劑中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傷口局部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結毒擦藥方劑中使用膽礬,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及收斂止癢的功效。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胃經。其清熱解毒的特性,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消滅細菌和真菌,對於因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具有顯著效果。而其收斂止癢的特性,能緩解皮膚瘙癢,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膽礬在結毒擦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有效改善皮膚病症狀。
中藥方劑「結毒擦藥」中的「輕粉」具有解毒燥濕、抗菌的作用。輕粉含有硼酸,對於改善皮膚病變和濕氣相關症狀有顯著效果。在「結毒擦藥」中,輕粉的加入能夠幫助清理體內的毒素,減少由於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其解毒燥濕的效果能夠提高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處理相關症狀時更加有效。
「結毒擦藥」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緩和: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解毒、調和藥性的功效。它能緩解其他藥物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加溫和,避免過於刺激皮膚,導致過敏或炎症。
2. 促進癒合: 甘草還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創口癒合,幫助皮膚恢復正常。在「結毒擦藥」中加入甘草,有助於消炎止痛,加速傷口修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結毒擦藥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結毒」在傳統中醫概念中,泛指因梅毒等穢毒深伏經絡、久積成患,或濕熱穢濁蘊結皮膚所致之頑固瘡瘍、潰爛、筋骨疼痛等症。此方外用以攻毒逐瘀、燥濕殺蟲為主,針對結毒浸淫皮膚、關節屈側(如手肘、膝窩之「四彎」處)生瘡流膿、瘙癢疼痛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水銀
- 性味辛寒,有大毒,為攻毒殺蟲要藥。直接腐蝕惡肉、殺滅瘡毒,對深層穢毒有強烈克制之效,古稱「劫痰截瘧,除風殺蟲」。
臣藥:輕粉(氯化亞汞)、膽礬
- 輕粉:辛冷燥烈,協水銀增強攻毒之力,另可止癢斂瘡。
- 膽礬:酸辛寒,收濕解毒,助水銀蝕腐去瘀,兼收潰瘍膿水。
佐藥:生大黃、大腹皮、番打麻(疑為舶來藥物,或具瀉毒之效)
- 生大黃:苦寒瀉熱,活血逐瘀,導內火從外而解。
- 大腹皮:辛微溫,行氣化濕,開鬱散結,疏通皮膚腠理。
- 番打麻:推測為南洋引進之祛風毒藥(如馬錢子類),具通絡止痛之效。
使藥:甘草、麻油
- 甘草:甘緩調和,減緩他藥峻烈之性。
- 麻油:潤膚解毒,為賦形劑,助藥力滲透。
治療原理與用藥特點
- 外治峻攻:方中水銀、輕粉等毒性藥直達病所,以毒攻毒,針對穢毒深伏之證。
- 經絡靶向:選擇四肢屈側「四彎」處(濕熱易聚)擦藥,配合冷水含漱(防熱毒上衝),引藥力循經內透。
- 禁忌嚴謹:忌口百日、禁房事,乃因結毒屬慢性穢疾,需避免濕熱復發,確保藥效。
此方體現「外治實則內治」之理,通過局部用藥,達到攻毒、燥濕、通絡之效,適用於古代難治性皮膚結毒重症。惟因含重金屬毒性成分,現代應用須審慎考證。
傳統服藥法
水銀1兩5錢,生大黃1錢,大腹皮(炒)1錢,膽礬1錢,輕粉1錢2分,甘草、番打麻6分(患重者加3分)。
上為細末,用真麻油作48丸。
每日早、午、晚共用12丸,擦手四彎、腳四彎。口含冷水,熱則吐去,又換冷水含之。
忌鹽、醬、醋、酒、辛辣之物,房事斷要忌一百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結毒擦藥,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水銀1兩5錢,生大黃1錢,大腹皮(炒)1錢,膽礬1錢,輕粉1錢2分,甘草、番打麻6分(患重者加3分)。 主治:結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