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膏中含有丁香,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功效。對於寒性胃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症狀。
- 行氣止痛,溫腎壯陽:丁香亦可行氣止痛,溫腎壯陽。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腰膝冷痛等症狀,丁香可溫通經絡,緩解疼痛。
丁香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降逆止呃的功效。
丁香膏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吳茱萸的加入,可以溫中散寒,緩解胃脘冷痛,同時也可以降逆止呃,減少嘔吐。此外,吳茱萸還具有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
丁香膏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殺菌消毒:硫磺具有強烈的殺菌消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因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癬症等。
2. 消腫止癢:硫磺可以促進皮膚表面的血液循環,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癢的效果。同時,硫磺可以軟化角質,使皮膚表面更容易吸收藥物,提高藥效。
丁香膏中加入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生肌: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生肌、止血止痛的功效。丁香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燒傷、燙傷等,膽礬能有效收斂傷口,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快癒合。
- 清熱解毒:膽礬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抑制傷口感染,預防炎症的產生。丁香膏中常加入其他清熱解毒藥材,如金銀花、黃連等,膽礬的加入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丁香膏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的功效。丁香膏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中風痰阻等症狀,而麝香的開竅醒神作用可以幫助患者恢復意識,改善神志。
二、消腫止痛: 麝香亦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丁香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消腫止痛功效的藥材,例如丁香、肉桂等,而麝香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丁香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丁香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但單獨使用容易燥烈。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並能緩解丁香的燥烈之性,使其溫而不燥,更易於溫暖脾胃,散寒止痛。
- 和胃止嘔:生薑能和胃止嘔,與丁香同用,可增強止嘔效果。對於因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丁香溫中散寒,生薑和胃止嘔,二者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用於「膈氣,翻胃吐逆」,即因氣機阻滯、胃氣上逆所導致的胸膈滿悶、嘔吐反胃等症。古代醫家亦提及外用時可治牙齒疼痛、齦腫流膿,認為其能引出「病蟲」(古人對感染或腐敗物質的比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配伍邏輯
- 丁香、沉香:二者辛溫芳香,擅降氣逆、溫中止痛。丁香尤長止嘔,沉香善調膈上氣滯,水煎取汁保留揮發性成分。
- 細辛:散寒止痛,通竅化濁,輔助解除脘腹冷痛或牙齦腫痛。
輔助藥協同作用
- 黃蠟、松脂、麻油:作為膏劑基質,黏附體表以緩釋藥效,松脂另具消炎生肌之效。
- 硫黃、鉛丹:外用時能殺蟲解毒(古人用於瘡瘍),內服需謹慎(此方似以外用為主)。
佐使藥調節
- 麝香、丹砂:芳香開竅、鎮靜止痛,助藥力透達病所。
- 黃耆:補氣托毒,可能用於久病體虛兼有潰瘍者。
三、推測作用機制
- 內服(膈氣翻胃):以芳香降氣藥為主,溫散中焦寒凝,抑制胃氣上衝。硫黃、鉛丹可能針對宿食痰瘀,但需考證用法。
- 外敷(牙痛齦腫):辛溫透散之力結合硫黃、鉛丹的抗菌效果,或能減緩局部炎症,而麝香促進組織代謝,加速膿血排出。
四、總結
此方體現「內外兼治」思路,內服側重溫降氣逆,外用取藥性辛烈以攻毒止痛。其組成反映了古代對「氣滯」「蟲蝕」的獨特理解,通過芳香透竅與礦物藥搭配,達到行氣、消腫、托毒的目的。惟硫黃、鉛丹等現代使用須嚴格參照安全規範。
傳統服藥法
丁香3兩(好者,以水三升,煎至半升),黃蠟3兩,麝香1兩(別研),松脂1兩(煉),黃耆(銼)1分,丹砂0.5兩(研如粉),硫黃1兩(研如粉),鉛丹3兩,沈香2兩(水三升,煎至半升),細辛3兩(去苗葉,水三升,煎至半升)。
上藥先以銀器中煎丁香、沈香汁;次入細辛汁,煎一半以來;次入松脂又煎;次下諸藥末,候藥無水氣,即入好麻油5兩,以柳木篦子攪,不得住手,候膏成,即入銀器中盛之,如牙齒疼痛,塗
貼藥後,或齦腫出膿血,並是病蟲出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丁香1分,藿香1分,硫黃2分,柿蒂10個,水銀1錢,木香1錢,槐花半兩,臘茶半兩。 主治:小兒或大人吐逆。
丁香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三。 組成:丁香半兩(研末),麻油1斤,黃丹7兩,丈夫頭發1兩,蠟1兩,桂心半兩(研末),當歸半兩(研末)。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
丁香膏, 出處:《傳家秘寶》卷三。 組成:母丁香7個,丁香1兩,吳茱萸1兩(先用醋浸後,湯洗七遍去涎,焙乾,别搗爲末,以醋半盞,于銀石器內熬成膏),硫黃1分(研),膽礬1錢(與硫黃同研),麝香1分,生薑自然汁1分。 主治:膈氣,翻胃吐逆。
丁香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丁香3兩(好者,以水三升,煎至半升),黃蠟3兩,麝香1兩(别研),松脂1兩(煉),黃耆(銼)1分,丹砂半兩(研如粉),硫黃1兩(研如粉),鉛丹3兩,沉香2兩(水三升,煎至半升),細辛3兩(去苗葉,水三升,煎至半升)。 主治:牙齒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