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託紅散子」方劑中包含蜈蚣,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散風熱,解毒止痛: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解毒止痛之效。對於風熱邪毒引起的頭痛、齒痛、咽喉腫痛等症,蜈蚣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二、通經活絡,消腫止痛:蜈蚣善於走竄經絡,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蜈蚣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因此,蜈蚣在「內託紅散子」中起到疏散風熱、解毒止痛,以及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中藥方劑[內托紅散子]的組成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內托紅散子]中,雄黃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緩解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
內託紅散子中含有硃砂,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內託紅散子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煩躁不安等症,硃砂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改善患者睡眠,緩解精神緊張。
- 解毒止痛: 硃砂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如牙痛、耳痛等,硃砂也能起到止痛作用。
內託紅散子方劑中包含膽礬,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止癢: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經,善於燥濕止癢。對於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膽礬能有效地去除濕氣,止癢止痛,達到治療目的。
- 收斂生肌:膽礬具收斂作用,能使滲出液減少,並促進創面癒合。對於濕疹等疾病,膽礬可收斂傷口,防止感染,加速傷口癒合,達到生肌的效果。
因此,內託紅散子方劑中加入膽礬,旨在發揮其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內託紅散子方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內託紅散子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紅腫熱痛,白礬的燥濕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幫助止住皮膚表面的出血,減少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內託紅散子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止血功效的藥材,白礬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止血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內托紅散子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般惡瘡」,意指適用於多種頑固性、化膿性瘡瘍,或瘡面深重、久不癒合之症。其功效著重「內托」,即從內促使毒邪外出,輔以活血排膿、解毒斂瘡之力,符合中醫「瘡瘍內消」之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魚骨(海螵蛸)
- 性微溫,味鹹澀,入肝腎經。
- 外用能收濕斂瘡,內服可活血散結。此方取其內服助瘡毒透發,兼制血分之滯。
蜈蚣
- 辛溫有毒,入肝經,功擅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 對惡瘡腫毒有「以毒攻毒」之效,尤善化解深伏之痰瘀毒邪。
雄黃
- 辛溫有毒,歸心肝經,為傳統解毒殺蟲要藥。
- 與蜈蚣協同增強解毒之力,針對瘡毒壅盛、腐肉不化之症。
朱砂
- 甘微寒,入心經,清心鎮驚,兼能解毒。
- 此方少量用之,既制他藥之燥烈,又可安神定驚,防瘡毒內攻心神。
膽礬與枯礬
- 膽礬酸辛寒,具催吐解毒之效;枯礬酸澀寒,長於燥濕斂瘡。
- 二礬合用,可外透內收:膽礬助毒邪從上而泄,枯礬斂瘡生肌,調節瘡面滲出。
全方配伍思維
- 攻托並行:以蜈蚣、雄黃攻毒破瘀為君,烏魚骨內托為臣,佐以二礬調節瘡毒出路,朱砂安神兼反佐。
- 動靜結合:蜈蚣之走竄配合烏魚骨之收澀,既促毒外散,又防正氣耗傷。
- 酒引藥力:溫酒送服助藥行血脈,引藥達表,「汗出為效」標明邪從表解之機。
適用推論
此方可能針對「陰疽」或「半陰半陽之瘡」,即瘡色暗紅、腫硬難消、膿成遲緩者。透過毒藥組合激發正氣托毒,同時收斂防過耗,體現「峻藥緩攻」之巧。然須辨析瘡瘍屬實熱或虛寒,非通治一切瘡瘍。
傳統服藥法
烏魚骨半兩,蜈蚣1對,雄黃3錢,朱砂1錢,膽礬3錢,枯礬3錢。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溫酒調下。汗出為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內托紅散子,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 組成:烏魚骨半兩,蜈蚣1對,雄黃3錢,朱砂1錢,膽礬3錢,枯礬3錢。 主治:諸般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