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升藥五靈散中包含膽礬,主要基於其 清熱解毒 和 燥濕止癢 的功效。
膽礬性寒,味苦澀,入肝、脾、胃經。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對於熱毒蘊結、濕熱交蒸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的濕熱之邪,改善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病症。
因此,升藥五靈散中加入膽礬,旨在利用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病症的目的。
「升藥五靈散」中包含「硃砂」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活血化瘀:硃砂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亦具有一定療效。
然而,硃砂含有汞元素,使用不當或長期服用會造成慢性汞中毒,因此,使用此方劑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服用。
「升藥五靈散」中含有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雄黃性溫,具有解毒殺蟲之效。古人認為雄黃可驅邪避疫,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疥癬等皮膚病。
其二,雄黃可升散藥力。古人認為雄黃具有升發之性,能將藥力引導至上焦,治療頭面、鼻竅等部位的病症。
因此,雄黃在「升藥五靈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解毒殺蟲,又能引藥上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升藥五靈散中加入白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的功效。方中加入白礬,可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治療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等病症。
其二,白礬可作收斂劑,有助於收斂瘡口,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膚潰瘍、濕疹等病症,白礬的收斂作用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因此,升藥五靈散中加入白礬,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目的。
升藥五靈散中加入磁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 磁石味甘鹹,性寒,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之效。方中磁石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平復心神,改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狀。
- 補腎固精: 磁石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可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遺精滑泄等症狀。方中磁石與其他補腎藥材配合,可提高藥效,更有效地治療腎虛病症。
主治功效
升藥五靈散主治功效分析
升藥五靈散,此方出自古籍,乃一外用方劑,其組成包含膠瀉、硫磺、雄黃、白礬、磁石等五味藥材,後世亦有加入水銀者。綜觀古籍記載,本方主要針對「頭面結毒」,以及由胎毒引發的「癬瘡」等症狀,具有獨特的治療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清熱解毒,燥濕止痢: 方中膠瀉 (膽礬) 味酸澀性寒,善清熱解毒,兼能燥濕止痢,對於瘡瘍膿腫等濕熱毒邪所致的病證,有其針對性。
殺蟲止癢,祛風止痛: 硫磺、雄黃皆具殺蟲解毒之功,並能祛風止痛。對於因蟲毒、疥癬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收斂止血,理脂膏: 白礬味酸澀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收斂止血的功效,亦能清理脂膏。對於瘡瘍破潰、膿水淋漓等情況,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古籍中亦有提到「明礬理脂膏而入肺」之說,提示其在治療皮膚相關疾病時可能具有特殊的作用機制。
安神定志,滋陰補腎,榮骨壯腎: 磁石味鹹性寒,具有安神定志、滋陰補腎的功效,同時又能榮骨壯腎,對於體質虛弱、腎精虧損者,在治療皮膚病時可兼顧扶正。
滋肝益心,補脾長肉: 《續名醫類案》中提到「膽礬治筋而滋肝,辰砂養血而益心,雄黃長肉而補脾」,雖然原文所指的辰砂並非升藥五靈散的組成,但其中提到膽礬滋肝,雄黃補脾之意,仍可作為佐證理解升藥五靈散中相關藥材的作用機理。
水銀的加入: 後世有加入水銀一兩與其他五味藥等分和勻使用的案例,水銀具毒性,有殺蟲攻毒之效,但需慎用。
綜合以上分析,升藥五靈散的治療原理乃是通過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收斂止血等功效,直接針對皮膚局部的毒邪,並同時兼顧扶正固本,以達內外兼治之目的。針對「頭面結毒」、「癬瘡」等症狀,本方能夠有效地清除毒邪,促進瘡瘍癒合。從《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可見,此方起效較慢,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方可除根,可見胎毒之深,亦側面反映本方藥力之強。
傳統服藥法
膽礬、辰砂、雄黃、明礬、磁石。
加水銀1兩,與前五味等分和勻,入陽城罐內,打火三香取出,加敷藥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升藥五靈散, 出處:《廣筆記》卷三。 組成:膽礬、辰砂、雄黃、明礬、磁石。 主治:頭面結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